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理学教育改革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07 09:02

    l、问题的提出


  高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来要从事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因此,高师生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教育教育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许多研究发现,高师生的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22.40%m,自信心缺乏者占30.91%,情绪不稳定者占34.43%,人际关系紧张者占10.22%,神经衰弱者占30%[2],许多高师生在强迫、偏执、焦虑、敌对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问题[3]?于是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公修《心理学》作为非心理专业的高师生唯一的一门心理教程,应当充分发挥它对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为一门课程,课程的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将影响课程的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学》在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对原有的心理学在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鉴于此,本文对于公修《心理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在商丘师范学院一年级专科生中进行。随机选出中文系一个班为实验组,共6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平均年龄为18.7岁;随机选出数学系一个班为对照组,共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为18.8岁。


  2.2研究步骤


  首先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中文本)。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受试自填量表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其次,实验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验班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时间为一学期(16周),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48个学时。对照班在本学期不开设《心理学》课程。课程以正式出版的《心理学》为教材,但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删。删除有关介绍国外心理学派别理论观点的内容,保留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增加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融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等于其中,让心理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角色扮演、写论文、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讲授法,即对心理学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要点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案例分析,即教师把收集的有关心理病例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其成因及矫正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即教师提出大学生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如如何面对挫折(或“失恋”)“。通过讨论,学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让学生之间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动”,不但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心理短剧,通过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写论文,即要求高师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更深地了解高师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做好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即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个别、具体的辅导和行为矫正,及时给予解决,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课程结束后,利用SCL-90问卷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检验心理学教育改革对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效果。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两组的比较


  就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我们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班自身前测与实验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其结果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SCL-90测验中,各因子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以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因子的差异最为显著(PC0.001)。这就表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各因子的均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痛苦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


  3.2实验组不同于性别之间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9),其它三项的痛苦水平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偏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01),敌对、恐怖因子的痛苦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


  以上表明《心理学》教育对男女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3.3实验组所有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结果比


  就实验班学生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情况,我们对所有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均值、心理健康、测验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前,有27%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实验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至5%,但存在明显显著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显著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心理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疏导轻度心理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实验表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重视。学校各管理机构、各科教师都应把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抓紧抓好。


  4.2本实验表明,采用新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心理


  表1两组SCL-90


  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效果却不明显。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单靠心理学教育无法真正解决。因此,需要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必要的话,需要精神病医院的协助治疗。


  4.3心理学教育对于提高不同性别的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存在差异性,提示在心理学教育中要考虑到性别因素,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教育  

                                                            


                                                     张连云/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商丘476000

上一篇:“我要为你点赞”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师幼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