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生动、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在效益优先的时代氛围中,如何简化语文课堂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深化达标训练,使学生在明朗乐观的心理氛围中走向延伸提高,从而使轻负高效真正变成现实。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我们开始“学案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并把它运用到语文课堂实践中。
任何一种优秀教育方式的出现都会有适合其发芽、成长的土壤,语文课堂中的“学案教学”方式也不例外。以下就是语文“学案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他们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在教学实践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平衡。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伯尔整个理论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在“学案导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加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曾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己经完成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由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运用学案导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首先检测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动态性评估,这是教师应完成的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是学习活动的选择,其目的在于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项任务是提供教学的支持,即在学生需要时,可以通过为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是一种“脚手架”。
四、系统科学理论
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原理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案当中的知识准备和达标练习就是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师在运用学案指导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教学训练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的的差距,从而去解决难点和关键,去调整教学的速率、去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序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布鲁纳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说、读、写。这就要通过多次反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神经链),这个过程正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五、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明确提出尽管为时不久,但从历史来看,主体性教育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都是其各自文化的古典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方都出现了许多影响后来历代的文化巨人。比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孟子等等,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的发展既是人的各种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学案教学”法中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原则,通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六、动机激发理论
成就动机论源于默里(H·A·Murray)的研究,由麦克勒伦(D·C·M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发展为成就动机论。这一理论认为,成就需要高的人都在工作中积极追求成功,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创立某种业绩。个人取得的成就成为一种强化刺激,并给他本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人做好自己的工作。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法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激励各小组成员都应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小组探讨来得到解决。我们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所借鉴的“洋思教学"模式中的 “兵教兵"做法就是这一教育理论的恰当体现。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领悟学案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并能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新的疑问,发现新的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而能够内化成自身所需要的一种能力,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作者:王生 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