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06 17:56


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医护工作者必须从“只关心病、不关心人”向“既关心病、又关心人”转变。因此培养出具有更高人文精神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是当代医学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其中“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蕴含着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并规定心理学是“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科中各个分支学科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人文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蕴涵丰富人文知识。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1.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1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1.2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1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


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2.3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2.4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涉及的心理学内容非常广泛,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开始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将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充分发掘本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切实转化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焦东亮许华山(安徽省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上一篇: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思路的转变

下一篇:《劝学》中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