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优秀范文推荐(共6篇)
第1篇: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
0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可塑性”“全面协调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亦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知识及思想的来源就是教材,因此,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尤为重要。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教材质量会影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好的发挥体育心理学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了解体育心理学知识及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着眼未来发展的思考,把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形势下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方向。目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
1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系列演变及总体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体育心理学从教材的编排及内容的安排上已比较系统。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应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大致有如下几个版本:马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96年4月版的体育心理学;祝蓓里,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发民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刘淑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殷恒婵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教材)。
从体育心理学教材出版时间来看进入21世纪,教材版本明显增多。这与体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及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不无关系,这是一个欣喜的局面。但是,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正常发展仅仅走过三十年,各方面研究还比较稚嫩,还需要努力提升体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的研究质量和层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启伟教材版本是最早被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版本,到现在许多高校还在使用。本人认为,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据时代发展和具体形势适时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进展并符合实践需要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当然,本人不提倡“卸磨杀驴”的做法。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纳凉”,过去的研究成果是未来研究的铺垫,因此,在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和创新新的知识点和研究成果是体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及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提倡的。
《体育心理学》教材新版本的不断出现,反映了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研究的走向,对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从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同版本的内容分析来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体育心理学本身依附于其母学科心理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自成体系以初见端倪,而且体育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强,有“三十而立”的气势。尤其2006年季浏主编的“十五”规划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有十四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教材的编写,研究成果及应用性有了质的飞跃,说明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这些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来看,有的教材版本“太泛”,而有的版本“太微”,并且与实践结合还是只停留在“婴儿踏步车里走的阶段”。本人认为,这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更不利于今后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活用”。
2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教材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协调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运用体育心理的方法和技术解释和控制体育行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符合体育行为发展规律的体育心理学新理论和新方法,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在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中还比较欠缺。编写教材只一味的强调“研究新进展”而脱离实践,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刚涉及体育心理学学生以及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来讲还是“过犹不及”。
2.2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体育心理学目的功能应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即体育心理学应阐述体育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体育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的预见和推测体育行为,并且运用体育心理的手段和技术、按照体育心理规律干预、控制人的体育行为。然而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强调的大多是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体现为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而忽视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缺乏策略性知识的介绍;只有一般原理,缺乏应用指导,使学生感到学习之后难于掌握体育心理学的方法,不知如何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雾里看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3教材的概念和理论“自我革新”程度不够目前编写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概念和理论上大多是简单的“移植”,未能很好的完成自我革新。结合新课改,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2.4教材内容排列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出现了概念众多、知识点条块分割、借鉴的理论拼凑多、无明晰的主线组织教材、内在逻辑性联系不强。
3适应时代发展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设计构想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更加重视“民生工程”“人文关怀”,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重视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寻求体育带来的快感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思想越来越迫切。可以认为,体育心理学在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和休闲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立足于我国体育专业教学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确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的框架构想。
3.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内容的安排应范例在前,知识点在后的格局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大多是先表述概念和理论,在概念和理论中简单列举一个或几个小例子,有的甚至也不列举例证,这样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时费劲,学习效果差。本人认为,教材知识点和例证必须协调结合,且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点在前的惯例,改变为先列举某一体育事件,然后以设疑的方式逐步归纳总结出相关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3.2体育心理学教材应多提倡书面教材配电子教材电子教材中可制作体育项目的动画创作,动画中嵌入体育心理学知识点,有“金镶玉”的感觉,这样在体育心理学教材教学时更具有直观性,而且,信息时代,同学们在阅读电子教材时,还能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对提高学生对体育心理学学习兴趣以及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有很大好处。
3.3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章节应设计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断的分析比较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中设置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够寻找到体育心理学学习的脉络。
3.4体育心理学教材章节概要应放在本章节后面,且内容应多样化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提要往往放在每一章节的前面,而且大多只是简单的对本章涵盖内容的介绍,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学习没有用处。“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提倡,章节概要放在每章章节后面,概要部分不应仅仅是章节内容的简单介绍,应包括:内容知识的概括;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结合思考;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建议;课外学习读物推荐等。这会提高学生对该章知识点的熟悉和运用程度。
3.5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构建应做到学生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应做到学生学以致用,适用社会。因此,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有意识的设置体育运动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心理章节,如体育运动与应激等。并且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直观和通俗易懂。
总之,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促体育心理学学科与体育专业教学的和谐发展。
作者:刘翠娟
第2篇: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材是课程体系之本,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指南。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和学生获得知识的根基,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早在2002年8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该纲要是国家对高校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而《体育心理学》作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教材和主干课程,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建设系统工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一项主体工程,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使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有数种,其中很多还是上世纪80年代编撰的,已经不能反映现代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进入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主编了《体育心理学新编》,北京体育大学马启伟教授主编了高师教材《体育心理学》。这2本教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体育心理学发展趋势,更新了很多教学内容,并努力追踪学科发展,反映了一些较新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能够适应学生的基本需要,符合目前教学的要求。但教材中的部分概念与理论还未能很好地本土化,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此外,与中学体育实践、与学生个人结合紧密的一些内容还未能深入展开,如归因理论和动机的认知期望理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相联系,这些理论对于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运动,如何看待胜负输赢,如何进行学习和锻炼以至于人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还有一些院校的体育心理学教学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功能目的缺乏针对性,既没有考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也没有兼顾师范生今后将主要在中学从教的实际,出现了概念众多、知识点条块分割、重理论缺实践、借鉴的理论拼凑多、无明晰的主线组织教材、内在逻辑性联系不强等问题,导致体育心理学课程学科体系不健全。所以,笔者试图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使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立体化教材,设计出其编写体例。
1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的改革
针对现行体育心理学教材的诸多弊端,笔者认为,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的设置应以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从体育心理学的课程定位出发,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应以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与体育参与活动的学习和工作为主线,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进一步优化现行教材结构,考虑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应系统合理地、循序渐进地、有较强内在逻辑性地呈现教材内容,避免拼凑,合理借鉴,精简并优化现行体育心理学教材,构建立体化教材,实现基础性与科学性相统一,职业性与实践操作性相联系,加速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教材建设的步伐。
1.1精简与优化教材部分内容和结构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素质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教材的取材重点应该突出专业的培养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为人”“为师”的基本素养,避免毫无针对性的大杂烩式的教材。
对某些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过多涉及或实用性并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目前,根据体育系本科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要求为48学时,但在此之前,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已经必修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论,课程中已经对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过讲授;因此,一些《体育心理学》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精简与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心理学课程应该建立自己的体系,强化教材内容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方面。
1.2注重与突出教材的职业性与实践性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特色应当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即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的和谐统一,注重于“为人”和“为师”。“为人”——必须在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设置上注重体育心理健康;“为师”——必须在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设置上注重体育教学心理:这样才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心理素养。
首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教材要以学校体育中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为主,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体育、怎样培养教育学生为核心,强化体育学习的心理特征、体育学习的个别差异、体育学习策略和体育教学的心理设计与策略、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师心理等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
其次,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既要讲究学理的渊源、继承、发展、创新,自成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严密性,更要讲究方术的方法、技术等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选编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等方面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知识理论和心理学方法、技能,如心理技能训练、心理量表的使用、增进心理健康的健身手段,等等,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三,体育心理学的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要想突出教材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必须重视体育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通过实验课,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强调与明确教材的基础性与科学性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内容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首先要明确阐述体育心理学已成定论的一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描述性的知识,杜绝“心理学研究表明”之类的查无实处的表述内容,提高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其次,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安排要充分认识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中的价值和地位,反映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体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结构体系。
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的教材结构体系,应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整体需要出发,着眼于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探寻教材结构体系的内在联系,消除普通心理学结构体系的痕迹以及各种知识的简单拼装的编写思维策略,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典型活动为主线,将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有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新的教材结构体系。
2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构建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建设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和目标相适应,体现当代新的体育教育理念,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科学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以利于学生自觉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这就必须对现行教材进行重组,要从内容上突出“精与新”,使基础知识网络化。具体方法为: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绪论、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体育教学心理、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5个部分,将每部分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点串连成线,线交叉结成网面,面延伸成体育心理学基本内容框架,构成线与面纵向、横向通向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前沿的立体化教材。
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2方面内容,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我国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
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基础部分。
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
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等。
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体例的设想
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要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体系、内容和呈现形式等方面大胆改革,突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5大部分各章内容的写作体例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
内容摘要:旨在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概括了解,并与之前所学内容相衔接。
学习目标:旨在说明本章学习所要达到的基本指标。例如,理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掌握体育学习中目标设置的作用和方法,等等。
关键词:旨在提炼出反映本章写作脉络的重要词语。例如,体育活动动机,体育学习策略,认知——运动能力等。
正文: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形式的可读性。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的和谐统一,注意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相呼应,注意吸收国内外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安排拓展性内容,如个案分析、研究介绍、方法应用、问题争论、热点讨论等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另外,除文字形式外,还宜引证、引用一些相关的数据、图表、照片等,以增强教材的兴趣性和可读性。
主要结论:旨在概括出本章的精华,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并学会学以致用。
学习评价:采用填空、选择、判断、分析、简答、论述等各种题型,旨在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要求,确定重点。
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列出与本章相关的有影响的中外图书及文章,以满足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深入研究的愿望。
总之,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构建出真正能够适应当代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特点、反映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办学特色的体育心理学教材,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不断超越。
作者:杨锋等
第3篇: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它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1〕。《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明确学习体育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导当前的运动学习;同时运用体育心理学的原理、规律观察和指导运动实践,并灵活运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再学习、就业储备知识与能力。
目前,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知识容量大,但教学时数少;实验教学比重偏低,实验过程过于老套僵化,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过于单调,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教学比重较小,且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评价体系单一,使学生养成了考前死记硬背,考过后知识基本全忘或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的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体育心理学是在修完《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但在学时设置要求方面,各院校存在着不同的设置要求。目前,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6学时或48学时〔2〕,多数院校为36学时,2学分。以华东师大季浏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2006)为例,全教材共20章,内容详尽充实,并且包含许多本学科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将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马启伟先生指出:“社会需要永远是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最基本、最强大的动力。”〔3〕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将是我们《体育心理学》讲授的重点。为此,我们教师在重点内容的选取方面就应该做到“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反映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学者颜军也指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特色应当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即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和谐统一,注重于‘为人’和‘为师’,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素养。”〔4〕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学习基本过程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5〕可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运动技能的心理训练方法以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章节,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和介绍相关的书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知识,又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加大实验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心理实验是《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各个专家学者并没有对体育心理实验做过多的安排,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内容,即使任课教师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时的原因或者仪器的原因,对于实验也只是简要介绍、一述而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遵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终写出实验报告,而对实验的应用并没有仔细理性的思考,导致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应使学生在充分认识体育心理实验的意义和明确实验课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体育心理实验教学过于老套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和设计体育心理学实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此外,一本权威性的体育运动心理实验指导教材的出版也迫在眉睫,除了经典的体育心理实验外,教材还应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型的实验比重,正如我国学者周君华所提出的那样“教材只指出实验目的、实验结果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本领。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无论是心理现象的演示,还是规律的验证,都应有助于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以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6〕。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而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运动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枯燥抽象的从理论到理论,摒弃罗杰斯所说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经验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觉地去寻找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索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发展为“主动探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努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鲜明、具体、直观,创设教学佳境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较为抽象。因此,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具体化、复杂心理过程形象化、不易观察的心理活动直观化,并把抽象的心理训练方法与实际运动技能相结合,并辅助以动画、视频,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这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广大教师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学者曾提出体育心理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勿“追求大信息量,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7〕,在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由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师不用板书,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课堂节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加快,这样无疑课堂容量加大,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可能远远超过其接受能力,或者必须每时每刻全神贯注地听讲,稍加分心,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加之体育院校学生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更是影响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应容量过大,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应将课堂时间适当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还是考试,针对于专业必修课程,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而闭卷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械的考前死记硬背,考试结束便一问三不知;考试作弊成风;闭卷考试一般都是较简单的试题,而且答案都较为简单,甚至是老师考试之前特地提醒的问题。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价和过程性评价、现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心理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应利用考试这个平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结语
教育追求迁移价值,而教师更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理念。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仅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它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其在自己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受益,而且要使其终身受益。
作者:刘洋
第4篇:试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学中的重点,体育的教学是衡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重要标准。从国家近几年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要进行全面发展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是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现出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全新改革,全面推动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而深度地完善体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在开展心理学融入到体育的教学当中时,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思想,从而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在不断变化中的优秀人才。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心理学所存在的缺点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更好地锻炼自己。体育心理学的钻研方向是指对人在体育活动的锻炼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心理的变化规律的特点,从中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自身的心理变化情况找出自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能跨越的界限,利用体育心理就能更好地观察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理的变化情况,并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对体育教学的方式进行修改,让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能更加适应学生。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体育心理学的加入有人认为是一项有利的条件,有人认为是一项不符合实际要求的条件,不同的分析方向和看法都产生了分歧,这也对体育心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找出了很多的缺点。
(一)体育心理学自身存在的缺陷
体育心理学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中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但是在实际学校进行体育教学中没有按照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下进行,例如,在体育心理中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来进行设定的,而实际中学生的体育能力由于缺乏锻炼而不能达到要求,使体育能力逐渐下降,学生的素质水平更是没有得到提高,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但是在体育的教学上一般都会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没有对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教授一些体育技巧或体育技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育锻炼甚至造成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受到损伤。体育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三要素为:根据自身的能力(运动能力、技术水平)、规定的时间限制、达到目标所采用的策略和步骤。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不能满足这三要素,往往的情况是就满足一种或两种条件就进行学生的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体育心理学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缺陷,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二)体育教学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的教学是一项繁琐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心理学上更是将这一项内容列为重点,使学生们能更加深刻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的,这些问题有的暂时不会对教学造成太大影响,学校就对该问题忽视了,但是往往一些小的问题最终会酿成大错,后悔没有及时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融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的问题都对学生在学习体育教学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上教师没有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体能锻炼方案,方案中指出体能锻炼男生1500米、女生1000米这一项体能锻炼的内容,但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则为男生在实际中平均可以完成的是男子1000米,而女生由于身体素质等因素只能完成800米,但是这与学校所制定出的体能测试已经相差甚远,学生要想强制性地完成轻的会产生短暂的疲劳过度,严重的甚至昏迷,所以这样就存在体育教学没有揣摩学生的心理对学生造成损伤,教学过程更是存在了严重的问题。
(三)体育心理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心理学这是一个新的创新,但是在没有恰到好处地融合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体育的教学上也是会产生很严重的反效果,因为两种体育知识在融合上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相互之间产生冲突是体育教学中常有的现象。体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没有更好的方法,对体育教学而言是一个错误的教学理念,不能将重点很好地发挥出来,使教学水平反而得不到提高,质量上也是明显的下降。体育心理学在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片面地对学生了解就下定了结论,使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老师所设想的心理变化偏差很大,对教学上存在严重的失误,是促使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充分作用和有效措施
在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优势,从中找出一个适合学生体育教学的方法。在体育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最基础的体能练习时,起初应当做好热身的准备,将处于紧绷的身体通过热身运动完全放松下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表现得异常兴奋,这样的表现主要来自运动量过大将超越身体负荷的体能强制的施加给身体,使身体肌肉处于紧绷的状态,而大脑的中枢神经就会处于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量,通过实践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一个适合学生锻炼学习的方法又能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法既满足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需求,又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在揣摩出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时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在体育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询问,这样新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是否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和新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通过对学生的正面了解,了解到体育教学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使新模式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解决体育心理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合理意见
体育心理学使教师能从体育锻炼中揣摩出学生心理变化的重要情况,从对学生的变化情况上制定出一套可以满足学生各种需求的方案。在体育心理学方面更是不断完善对学生心理揣摩的过程,在实际中从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并且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对所有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另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更是要重点教育,在体育能力上要对知识和体能训练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而技术水平的掌握情况要将每一个跟体育相关的技术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重要的注意事项都交给学生,使学生对体育教学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体育心理学中的三要素要作为重点参考对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要满足心理学的重要因素,不能将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丢弃,不能偏离体育心理的重要思想。
(二)完善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
体育教学的完善能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使自身的素质有更加显著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通过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考虑制定出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法。在体育的教学上不能有超过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以外的体育锻炼,学生不能接受这样的知识或者身体在体能方面上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体育锻炼,方案的制定要综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三)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和措施
在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的融合中更加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使体育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的变化情况,再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从应用的角度上分析体育心理学更加适合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不仅仅在教学中给出了良好的教学方式,还能从中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角落,在体育教学中洒下一张大网,体育心理学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更加完善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使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各项水平都够更为广阔地提升。
三、结语
体育心理学渗透到体育教学上,不仅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理的变化情况能有及时的了解,更是为了体育教学方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体育心理学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加快我国学校学生的体育建设,从而构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新模式,从中知道体育教学的正确开展的方向,进而体现出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心理学更是各种多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将体育心理学完全运用到体育的教学当中,教师更是要掌握好心理学的规律,从中找对学生适合体育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的体育能力更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作者:张红梅
第5篇:浅析体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一、体育心理学的认识
1.体育心理学概念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心理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为主。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2.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1)研究内容。体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条件下所有的心理现象,但更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意义。体育心理学能够较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能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式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动性。
二、影响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因素
1.性别差异的因素
男女生对体育项目的喜爱有很大的性别差异,导致影响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体育项目,女生不喜欢,有的男生不喜欢,导致学生不能得到全面锻炼,达不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学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有差异,女生喜欢个体项目、对抗小的项目,如体操、健美操、乒乓球等;而男生喜欢篮球、足球等项目。
2.自卑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自身的身体形态、体育素质等方面,当学生的奔跑能力不强的时候,他们不喜欢表现自己。形体不是很好的学生很不愿意去尝试;篮球项目中,一些不会篮球的及身体上下肢不协调的学生也很不愿表现自己。上述的这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和人说话聊天。
3.恐惧心理因素
体育项目自身带有一定的安全因素,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产生恐惧。比如,篮球中的传接球,对于女生来说,她们怕把手弄坏了;还有跳高、跨栏等体育项目导致学生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在跳高的过程中学生对杆也有一些恐惧,在体操的单双杠中学生的恐惧心理较多。
4.焦虑心理因素
学生对某个体育项目,产生一定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做不好、比赛失败等,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很多的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出现焦虑心理,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发挥。
三、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项目具有很大的替代性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达到同样锻炼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动脑筋,寻求学生更喜欢的、易接受的项目,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性别差异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如应用篮球的行进间运球和健美操的行进间的踢腿和手上动作都能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心肺功能;男女生也可以分组教学,对女生多进行开导和鼓励,在体育教学中多寻求代替性的项目,克服他们对体育项目差异的喜悦性,达到学生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2.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
多鼓励和表扬能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不敢表现自我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在教学中要进行分组教学,降低难度系数,使学生找到信心。要多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多用言语及微笑给学生信心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能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活出自信。
3.器材的替换能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体育器材的选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把教学排球换成软式排球,跨栏的横杆、跳高的横杆可以换成橡皮筋等,这样能减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克服焦虑心理
在比赛或者训练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对比赛成绩要客观,多鼓励学生,不要给学生压力,如果比赛失误或者没有发挥好,不要大声责骂,要分析客观的原因,不要对他们实施很大压力。心理自我要求过高反而失误就越多,成绩越差。
四、结束语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多应用心理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竞技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体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笔者只是对教学中简单的几个问题进行整理,应用体育心理学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作者:李焕立
第6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同时也是体育大国,但是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体育的,但是却不愿意上体育课,在课后没有完全将学到的体育基础技术吸收和掌握。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授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思维活动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二、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作用
心理学现在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具体调节下完成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进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吸收到有利于身心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这在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果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考虑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那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和抵消负面情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能降低焦虑的产生。合体的利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有助于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目标的很好实现。
三、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怯懦和恐惧的心理
当学生看完教师教授的动作或练习时,因为自身缺乏的运动能力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水平完成某个动作会发生意外,进而产生胆怯和恐惧的心理。一旦学生产生这些想法,在心理上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焦虑、记忆力减退、心跳加速等症状。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当怯懦和恐惧的心理一直存在,学生肯定是完成不好教师教给的具体技术动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对生进行指导,当动作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加强保护的力度,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集中精神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的原因,那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长久坚持下去的话,学生就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最后使学生心理恢复到积极的正常状态。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
注意力主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活动,但是在这过程汇总也许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进而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没有很好的完成与掌握。在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学生的眼神等表现出来的心理折射去观察学生是否集中了注意力。教师应适时的通过一个眼神或者幽默风趣的话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再重新的吸引过来,这样也不会打扰到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这样更利于教学过程的很好实现。当教学过程进行一段时间后,这师生之间就会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存在,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用各种的方法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一堂体育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
(三)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不感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时,会很容易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动作要领,而且还能使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如果学生参与他们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就会很难兴奋起来,动作也会显得迟缓和无力,不仅妨碍动作要领的掌握,还能容易伤到自己。所以,教师在体育活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长跑练习市,教师不能一再的重复这些单调的动作,应将加速跑与放松跑结合起来,同时变换练习活动的动作和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要领和运用技术。
四、总结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于一堂生动而又充满乐趣的体育课会很亢奋,学生往往到下课时依然情绪比较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应在下课之前让学生做一些调整性的训练,以达到放松的目的。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作者:农彬彬等
热门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优秀范文推荐(共6篇)
-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优秀范文推荐(共6篇)
- 推荐优秀的农药学论文范例欣赏(共6篇)
- 初中政治论文优秀范文最新推荐(共6篇)
- 推荐优秀的新生儿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 关于教育理论论文优秀范文推荐(共2篇)
- 推荐优秀的普通教育本科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 推荐优秀的货币政策论文范例赏析(共6篇)
- 推荐优秀的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优秀范文鉴赏(共6篇)
- 推荐营销心理学毕业论文(共6篇)
- 立体纸雕艺术论文优秀范例推荐(共2篇)
- 推荐优秀的林地保护利用论文范例欣赏(共6篇)
- 推荐优秀的社会问题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 优秀论文推荐理由范文_优秀论文推荐理由范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