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病人心理论文范文分享(共4篇)
第1篇: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学习病人心理学
有句话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处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时期,我们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学习,其中病人心理学的学习是不可少的,首先我们应明确两个概念即病人(病人角色)`病人心理。
病人即病人角色:病人角色(sickrole)又称为病人身份,是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与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联系;反之,由其所处角色又可期望其发生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当一个人被确诊患有疾病时,就具有了病人身份,在心理和行为上也就产生了变化。社会学家帕森兹(Parsons)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病人与周围人的互动,将之归为四类,称为病人角色要素。第一要素:免除平日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扮演病人角色时,他可以免除平日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责任。能免除多少原来的社会角色视其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而定。第二要素:有接受协助的义务。生病的人不会因他有意愿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就能实现,必须依赖周围人的协助,才能使其愿望得以实现。第三要素: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生病是某些需要未被满足的状态,会造成病人的不适甚至死亡。因此,病人需要也被期待有生存的渴望,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责任包括放弃依赖的角色,能独立处理自己日常生活的问题等。第四要素: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病人原来的角色特性与病人角色越不同,越容易产生适应上的困难;反之,病人原来的角色与病人角色的特性越接近,如被动、愿接受别人的帮助、能相信别人的人容易接受病人角色。
作为病人,既有体内的器质、功能或代谢改变,也有心理行为的异常。他们对于疾病的发生、进展、预后和康复不会无动于衷,对于就诊、打针、服药、住院和检查不会漠不关心,对于病后的生活、工作、经济和社会适应不会没有考虑。可以说,病人的心理、生理和治疗复杂地交织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患病后常见的心理反应:
⑴行为退化: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显得幼稚。如躯体不适时发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关心与同情。自己能料理的日常生活也要依赖他人去做,希望得到家人、朋友、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⑵情感脆弱、易激动、发怒:病人心烦意乱,常为小事而发火,情绪易波动、易哭泣,莫名的愤怒,怨恨命运,自责、作践自己。
⑶敏感性增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病人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躯体不适的耐受力下降、主观体验增强,如感到腹主动脉猛跳,某处神经颤抖等,害怕,这些变化会加重病情。对别人的说话声调、动作等也会挑剔,易反感。
⑷猜疑:久病不愈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对他人的表情、神态、行为等特别敏感、多疑。甚至对诊断、治疗、护理也会产生怀疑、不信任,对检查、治疗均要追根寻底详细问询;若亲人探视不及时或次数减少亦会怀疑对他冷淡或另有新欢等。
⑸自尊心增强:病人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关心、重视其病情。愿听安慰与疏导的话语,自认为应受到特殊照顾、特别尊重,特别注意医护人员的态度,稍有不妥即视为对其不尊重而生气,对治疗不合作。
⑹焦虑、恐惧:病人对自身健康或客观事物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常为疾病不见好转或病情恶化、康复无望时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也可因担心家庭、工作、经济、学习、婚姻问题等社会因素而焦虑烦恼、坐立不安。病人焦虑的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也可出现失眠、头痛。
⑺孤独感:病人来到医院新环境,与陌生人相处感到孤独,且住院生活单调。从早到晚,进餐、查房、服药、治疗、睡眠,日复一日,尤其长期住院的病人,更是度日如年。孤独可使人烦恼、焦虑、恐慌;使人感到凄凉、被遗弃而消极悲观。
⑻悲观、抑郁:因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疾病导致了形象变化,病人情绪变得异常悲观,少言寡语,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哭泣不语或叫苦连天;有的病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⑼失助感: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所处环境没有控制力并无力改变时,就会产生失助感。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反应。这种失助感还可以泛化而导致失望和抑郁等临床表现。病人呈现出淡漠、缄默不语,或自卑自怜、在怨恨,或在回首往事留恋人生,或在默默告别人世。
⑽期待:是指病人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的追求。一个人生病后,不但躯体发生变化,心理上也备受着折磨。因此不论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的诊治和护理,急盼早日康复。那些期望水准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属的安慰、医护人员的鼓励视为病情好转,甚至即将痊愈的征兆。期待心理是一个人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客观上对治疗是有益的。但要预防一旦期待的目标落空,病人会陷入迷惘之中,情绪消沉,甚至精神崩溃。
⑾习惯性:习惯性是一种心理定势,病人患病之初,总幻想自己并没有患病,可能是医生搞错了,这是习惯性思维造成的。而当疾病好转后,又认为自己没有完全恢复,要求继续住院观察和治疗,不愿出院,这是习惯了病人身份的惰性表现。
以上大致概括了一般病人的心理问题,但由于病人性别、年龄、病种、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病程中可表现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因此对每一个病人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
⑴需要被认识;每个病人一旦住进医院,新的环境使他产生一种陌生感。这时,除了他急切地想认识别人、熟悉环境以外,更需要自己被认识、被重视,即取得较好的治疗环境和较好的治疗待遇。
⑵需要被接纳:病人入院后,需认识同室的人,并争取在情感上被接纳为病室的正式成员,满足个人的归属感。
⑶需要尽快适应环境:一个人面临新的环境,往往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焦虑感。病人入院十分需要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饮食起居规律,了解查房、处置、治疗时间,进而了解自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及预后等。
⑷需要消遣和乐趣:病房是个狭小的天地,是个半封闭的特殊社会。病人刚入院感到处处陌生,事事新奇,不久,这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就被厌烦情绪所替代。再继续下去就会感到无聊、度日如年。
⑸需要安全:安全是病人至关重要的需要,也是病人求医的主要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下非常重视心理在疾病转归过程起的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病人心理。医生治病依靠三样工具:药物、语言、手术刀。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调养就是心理的调剂。了解了以上这些病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医务人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医生应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也有生病看病的时候,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有一个温馨、宁静、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医院有着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对待;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能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假如我是病人,我还希望有一个畅顺的医患沟通渠道,能和医务人员平等相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二、尊重患者的能力。无条件的接纳尊重患者,病人来到医院不是想好来找碴的,是来看病的。病人被尊重后就有利于医患沟通,积极调整心理因素,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医护人员要有善于觉察自己的心理疲劳的能力。当我们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要做好调整,以较好的状态迎接每天的工作。医护人员因为多方原因也有心境不佳及心理疲劳的时候,难免在工作时没有一点失误或差错等等问题。
四、发现隐患的能力,当我们发现了隐患要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汇报反映,以便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
现在的医务人员应具备这样四方面素质: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其实只要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到位了,打官司也没什么好怕的。
构建相互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医生应在细微之处,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履行治疗告知的义务、提倡诚信服务、增加医患沟通。在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等环节规范操作。患者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化解医疗纠纷的关键。
总之在这个被妖魔化了的医院及医生形象时代,我们更要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加强自身学习,其中病人心理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希望媒体多提倡多宣传正能量,使大众能理解医院及医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和谐;使全社会的医患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更温暖。
作者:王利
第2篇:浅谈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疾病,人类同它斗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直到近五六十年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结核病病程长,治疗复杂,结核病人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心态,所以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护理是指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了护理实践,是近代护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多年实践体会到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通过言行、表情、态度去影响病人,是病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化,对病人康复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针对病人以下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1消除病人的的焦虑、恐慌、心绪不定的心理
由于有些病人对结核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谈“痨”色变,特别是初得结核病的病人,求医心切,希望在短期内治愈肺结核,因此产生焦虑心理,特别是看到重症结核病人,会联想到自己结局的可怕,心理上产生恐怖感,甚至绝望的心理,针对病人一系列的心理状态,在护理上我们做到主动向病人宣传防痨知识,使病人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讲解结核病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心绪不定的情绪,并通过实例教育病人,使他们了解结核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按医嘱规律治疗,按时服药是完全可以康复的,通过对病人的引导,使他们消除了恐怖焦虑的心理对治愈结核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增强自身的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心理活动,一旦失去信心就会产生思想顾虑,患者在生病前都会乐观地对待工作、生活,一旦得了病,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在思想上表现为顾虑重重,精神上萎靡不振,对生活失去应有的信心,怕受周围人的冷落。针对病人心理做到尊重体贴病人,逐步引导病人建立与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立于病人的配合治疗。
3消除病人的主观上的感觉异常
主观感觉异常时病人经常出现的反应,慢性病患者更为突出,由于结核病人常把一切注意力集中到疾病上,再加上医院安静、舒适的环境就更促使病人产生主观感觉异常现象,如咳血病人总是对喉部的骚痒十分敏感,,喉部稍有不适病人就咳血,胸膜炎的病人对呼吸状态十分关心,呼吸稍有急促就预感有胸水生成,对这些病人我们在护理上采取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焦点,逐渐使病人主观感觉恢复正常。
4消除病人的被动依赖的心理
有些病人住院后,把一切都依赖医护人员,表现得很被动、懒散,造成病人被动依赖心理因素很多,主要有疾病和家族两种因素,疾病因素是指慢性病的长期折磨与疾病的反复恶化,特别是咳血病人怕反复咳血,怕窒息,怕死亡等等,家族因素主要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的改善,物质条件比较优厚,特别是家庭对结核病人更加关心与照顾,逐渐使病人滋长了安于照顾的想法,由于这两种原因是病人造成被动依赖的心理,对此我们与病人促膝谈心,了解病人的心理,耐心诱导病人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点。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我们对各种不同心态的患者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者:邱英
第3篇: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手术病人是医院内住院病人中一组特殊的群体,无论何种手术,对患者都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消极的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并导致病发症的发生。手术前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1]因此,手术室护士要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在手术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手术168例,其中全麻38例,椎管内麻醉96例,局部麻醉26例,神经阻滞8例。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焦虑、紧张、恐惧: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普遍存在着担忧、焦虑、恐惧、睡眠不佳、食欲低下、对手术方案及风险的疑虑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均可导致病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时会导致手术暂停。一般而言,术前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女性高于男性,成人高于儿童,初次手术者高于继往手术的病人。[2]
2.2抑郁、悲观: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担心自己是恶性肿瘤,担心手术不能成功,担心术后人财两空,认为治疗效果不乐观。
3护理措施
3.1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即由巡回护士于术前一日进行术前访视。首先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各项化验室检查结果,注意有无异常。向手术医师了解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手术步骤及本手术专用的特殊器械和敷料。然后去病房主动与病人交谈,说明访视的目的,向病人介绍从进入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其中包括入室时间、手术大致所需时间、麻醉诱导、手术体位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了解病人感觉,鼓励病人提问,认真听取病人倾诉,表示出你的关注。和病人交流时,应照顾对方文化水平,性格特点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心要性和安全性,增加相互信任,调动病人配合手术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手术当日病人接入手术室时会有陌生感,可以向病人大概介绍手术室环境,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术间温度在20-30℃,湿度50%左右适宜。病人清醒时播放轻缓的音乐,使病人具有舒适感。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不要大声喧哗及窃窃私语。麻醉前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必要时握住病人的手,或椎管内麻醉时站在病人前面,轻抚病人身体,不仅能安慰病人,还能协助麻醉医师摆好体位。
3.3麻醉后手术进行中要使病人卧位舒适,保持输液、留置导尿管通畅。注意病人保暖,密切观察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清醒病人要随时观察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清醒病人要随时观察患者有何不适,引起不适的原因,以及告诉患者如何缓解,以取得配合。多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的不安全感。遇到危急情况,保持冷静,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慌乱,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在有条理的处理。
3.4手术后全麻病人从麻醉中醒来,渴望了解手术是否成功。巡回护士要守护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态变化,尿液情况,防止病人躁动坠床或输液管脱落。安慰病人,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待完全清醒后与术者、麻醉师共同护送回病房,向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3.5术后2-3天到病房进行随访,通过查阅病历,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术后情况以及对手术的满意度。
4体会
加强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够消除病人紧张恐惧情绪,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与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王红
第4篇: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体会
1.1对心理护理实施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一个人从正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来到医院住院,看到医院各种各样的病人后,疾病就开始不断的捆扰患者的身心,由于生活节律被打乱,再加上手术病人一般对人体生理、解剖、麻醉、手术方法及手术后处理缺乏了解,就产生捆惧感,病人在术前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害怕和担心。怕的是疼痛,担心的是否会出现意外。手术病人入院后,就盼着早日手术,而一旦安排了手术日,就会恐惶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理波动很大。针对病人术前的心理特点,应请主刀医生在术前一日看望病人,同病人沟通,尽量解除病人的紧张不安心理,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病人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手术的安全性作出肯定,使病人获得安全感,让病人知道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
精神和心理压力主要是对手术、麻醉等相关知识缺乏或有更深了解所引起的焦虑、恐惧等,这种情绪变化不仅仅直接影响麻醉和手术的实施,还影响术后的治疗效果。护士是在手术前后直接看护病人各种变化的,因此,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交谈中,要进一步掌握病人的职业、文化、婚姻家庭等状况,要实施的手术仔细解释,耐心说明,使病人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及对病人术后恢复报科学的态度,设法帮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和精神准备,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手术。
1.2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手术前的恐惧、焦虑会影响到麻醉和手术效果,硬膜外麻醉药物扩散不全,全麻诱导期不平稳,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刀口愈合慢等一系列并发症。
病人进入手术室的陈设、布置,无形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为了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增强手术的信心,护士应认真负责,严格自行查对制度,对病人态度从容,热情诚恳,动作轻巧、热情、尽可能准确地解释病人的各种疑问,给予病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讲明手术的意义,让患者认同手术的必要性。
一般病人躺到手术台上就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因该诚恳地给患者进行解释,抚慰,讲明手术前实施的各种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导尿、上约束带,放置电刀铅板等,让病人心里有数,将实行何种麻醉,手术中因该怎样配合,让患者感到充分的手术准备,从而减轻和消除孤立无援的心情,形成安全感,对医务人员有了亲切和信任感,就会对整个手术过程有了信任。
1.3手术进行中的心理护理:
由于不同的麻醉、手术类型、年龄、性别、因而手术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也各不相同,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清醒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安慰病人,观察其面部表情及其发出的声响,并高诉病人手术中如:电动吸引器、电刀、监护仪及手术器械发出的等不要害怕,手术过程中,般动物品要轻稳,避免碰撞声,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使病人心惊胆颤,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言谈要严谨,详细分析手术中各种情况,并加以解释,作出相应的的措施,如腹部手术探察腹腔脏器出现牵拉不适引起恶心、呕吐时鼓励病人做张口平稳深呼吸,稳定情绪,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如病人出汗口干时及时给予擦汗,生理盐水湿润口唇,按病人所需给予帮助,使患者感到似亲人在身边,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
护理人员还可以将手术进程告诉病人,从而减轻术中病人的焦虑、紧张感,取得病人的配合和谅解。
1.4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最急于知道是,手术是否成功?怎样迅速康复?为此应对清醒的病人说明,由于患者的积极配合,手术取得成功,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适当指导注意保护手术伤口,保持引流管道畅通,术后的卧位及禁食的时间,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预祝早日康复等。
术后的访视也是很重要的环节,进一步沟通护患的情感,保持患者良好的心境以利患者早日康复。
2小结
患者良好的心理是康复的一半,通过对手术病人的心理探讨,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不断探索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去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期达到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为我们护理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约尔妮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