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健康心理学,创新预防医学教学
【摘要】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应用性学科,学生既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能学以致用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创新性教育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满足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运用健康心理学创新预防医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预防医学,创新,求近心理,求新心理,求实用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培养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目标和面临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将全面推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预防医学的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预防医学课程是本科和继续教育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概念,为今后以贯彻预防为主的预防保健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应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本人经过多年的大学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和不断学习、总结,尝试运用健康心理学创新预防医学教学,现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善用求近心理,引导学生重视预防医学
求近心理是人们一般喜欢接受发生在自己周围或同自己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的事情,包括生活、情感、知识的接近。学习知识亦如此,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兴趣及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生对教师的主观喜欢程度。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伙伴,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可敬,让学生主动接受此门课程,教师就应该以诚待生,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付出努力。其中包括:(1)首次自我形象的良好展示及恰当得体的自我介绍;(2)上课时饱满的精神状态及抑扬顿挫的声调可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3)善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耐心答疑,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感。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态度和蔼、作风严谨又不失幽默的良好形象,使学生敬重、喜爱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
二、善用求新心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求新心理是指人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探究欲,该“新”不仅指内容新颖,也包括形式的多变。教师可利用学生年轻好奇心理,合理运用新奇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合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课堂的组织和安排需要讲求技巧。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建立威望。预防医学中卫生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开头。如讲授刺激性气体时,以现代战争中第一次化学武器的使用作为引子;亦可以学生熟悉的案例开头,如美国的“911”、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事件等;或者以提问开头,如什么是水俣病;还可以一个病例开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讲授正文内容时,要注意框架和逻辑的安排要合理。课前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展示及结束时内容的总结,要做到前后呼应,重点突出。
(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新颖有趣
根据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之特性,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知识,如营养卫生章节可与日常点餐、配膳相结合;重金属章节可与化妆品真伪鉴别、质量把关相关联;环境卫生章节可与汽车尾气危害、自来水形成相结合。该法较能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如采用记者招待会形式讲授卫生法学,以专家咨询热线方式开展预防医学接种内容的教学,用专家健康科普讲座方式进行慢性病防治教学。这些授课方式新颖,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善用求实用心理,授人以渔,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格拉底早就说过:“老师教的不是‘学科’,而是‘学习方法’,学生从中学到该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死记硬背不是最终要求,而是需要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自我创新的能力。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作用应是加速学生获得知识的催化剂,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讲授的职能由传授、灌输知识变为自学和研究上的指导,而学的含义也由接受变为理解和探求,实现教师由教授法转为指导法,学生由接受式向探索式转化,学生既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会”的本领。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可借鉴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方式,借助多媒体创设医学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找出视频中错误的地方并给出正确的做法;或借鉴预防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预防医学相关案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职业中毒案例等为线索,对学生进行考核,训练其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合格预防医学人才的需求。
总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预防医学教学,才能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一批高水平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满足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作者:邓生琼,郭兴荣,本文来自《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上一篇:运用临床心理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