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强、思维超前、不甘生活现状、敢于质疑等心理特征,成为“00后”学生的普遍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适应新要求和新发展,不断学习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消极的心理状态,消除各种心理隔阂。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它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定向设计教学规划,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学生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应用价值;实践分析
一、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内涵
教育心理学是一种以研究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及学生个体及群体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现象,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是以构造主义、精神分析学为依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之间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的心理现象研究,在教育教学情景的心理规律的研究环境下,主要的分类有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积極引导
教育心理学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定向研究的学科,其对教育教学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对教师起到的积极引导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为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的科研成果,帮助教师更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第二,为教学提供多种研究方法和全面教学视角,帮助教师有效解决实际教育教学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1]。对学校来说,教育心理学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息息相关,能帮助构建和谐文明新校园,并有效提升本校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是教学实践的科学指导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提到,学习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进行内在知识的加工,这就给怎样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教师本人来说,其能更有效协同教师的实际教学,充分认识学习过程三条主定律,并通过建构主义理念,重新定义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出现“过度教育”的问题,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二)教育心理学能准确定位教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分析评价教育现象,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行为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推陈出新发展出更加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司空见惯,但着实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行为和生理发展,如当众朗读某学生的作文,看似是表扬,但是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这种教师行为的认知是不同的,一些看重同伴关系、情感表达含蓄的学生,并不喜欢当众展示,如果是硬性加以鼓励和表扬,反会令学生脸红、行为上排斥写作。通过教育心理学分析,能准确定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学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并以积极主动建构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2]。
(三)教育心理学能提供不同的教学研究方法和角度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一线实践者,也是一个教学研究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的启发,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以理论探索和实践解决的模式,解决问题,并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令教师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价。仍然以以上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此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思维阶段,并能实现认知形式和内容的分离,通过教育心理学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为教师的教学思路改革提供全新思路。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学习是一种对反应概率的变化,正强化能提高反应(喜欢学习),负强化会出现刺激退出(对学习的喜欢感降低甚至产生讨厌情绪),在此案例中,教师的表扬,对A同学来讲是一种“负强化物”,班级学生产生的争强好胜心理,也是一种“负强化物”,而要想提升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程度,需要进行正强化,而不是负强化。对A来说,其性格本身非常内向,私下鼓励和文章发表,对其来说是正强化;对班级上其他学生来说,不产生嫉妒心理和同学矛盾,就是正强化。
三、学生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
(一)重视心理辅导,健全学生教育工作体系
学校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强化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比重,并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开展心理辅导,并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辅导。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记录和跟踪,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以外界干预,如心理咨询师的一对一疏导、学生的自我疏导,如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3]。教育管理者应当不断完善学生教育工作,切实以培养积极乐观的学生性格为基础,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刺激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学本领,打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学习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一般性原则和教学规则的转化的科学,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辅助等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课程标准要求,实现教学程序的改革,教学对策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要做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打造,通过教师的主观引导和专业指导,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心理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良好的师生氛围是将学生教育工作落实的基础,能令学生更加配合和支持教师和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
(三)关注学生基本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中,情感因素是影响人的自我实现和价值取向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和谐的校园环境,做好校园的后勤保洁和安全需求,如学校的安保工作以后,要想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从人的情感互动为出发点,保证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理想抱负得到极致的发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是有必要的,如学习环境能充分保证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安静整洁的教室、有秩序的教学环境等),那么毫无疑问,要想有效且高效学习,就要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时候就要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自主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来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4]。因此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切实解决学生的个人需求,如学生有文学梦,那么可以拓宽文章发表的渠道;如果学生喜欢运动,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多组织开展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发展至今,在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切实提升,但是对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及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的系统掌握和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改进学生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切实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能有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有很深刻的应用价值,值得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研究探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