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1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民办高校作为日益成长的一支教育队伍,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三分教育有其一”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剧增。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为其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作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和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自我实现的缺失性等弱点。许多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民办高校学习与生活的自我定位缺失,导致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抱怨环境差,伙食不好,抱怨老师讲课差,上课没劲,抱怨同学素质低,与人交往难,抱怨民办教育体制差,在这些抱怨中,他们越发回避自身的问题,越发的看不清自己应有的定位,认不清自己未来路在何方,形成了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在民办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中,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人际交系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欠缺,与同学、室友沟通不畅,出现矛盾时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回避矛盾,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定义人际关系。
(三)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知识的接受方面一概依赖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等着文凭一到手就去家里安排的工作单位报到;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
(四)性心理方面的困扰。民办高校学生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较多,有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民办高校学生性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性观念上的大胆与随性,性行为上的不当与责任感缺失,性压抑的排解途径不当。
(五)心理健康意识差。因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首先,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民办”二字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民办二字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据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在校的学生对母校诸多不满,毕业了的学生很少愿意谈及自己的母校。人的自我评价包括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内心冲突如果不能在自我评价这一块加以调节,加以平衡,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低就业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十分突出。对于那些求学欲望强烈而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承受着相当大的家庭压力,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习是否用功,成绩是否突出。这些家庭因素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的预期让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更有甚者发展为神经性焦虑症。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或者以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代替心理教育,或者以补偿性教育模式(单纯设立心理咨询室)代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之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中对心理帮助是缺乏认同感的,因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而作为民办高校生存之根本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占据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更多的工作开展需要通过领导的重视才得以正常进行,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上都不及公办学校,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有限。
三、关于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的心理障碍的人数很少,而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因此,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来的一条非常有益的经验。此模式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重点在于潜能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具体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 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在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另一方面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指导性作用。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等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
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如新生入学之际,以新生适应为主要内容,一年级以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为内容,二年级以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生命与人生、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内容,三年级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 现场咨询等宣传媒体,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觉要求,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加强对特殊学生的防范。 特殊学生主要指以下几类学生:一是有轻生、自杀意念的学生;二是有各种神经症的学生;此类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在民办高校此类问题比较普遍,最突出的是焦虑性神经症,其次是抑郁性神经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三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尽管在学生中的比例不高,一学年一般在二三例左右,比例虽低,但容易诱发恶性事件,这类特殊人群通过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心理保健网可有效防范。三级保健网指的是第一级保健由专业人员组成院级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可同时设置危机干预机构,使处于高危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二级保健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系部的保健系统,三级保健由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心理委员,积极发现身边的同学心理有异常表现时能及时反映给各院(系)级。在心理健康网络上已初步建成了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网络,但具体的工作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 2003,17(4):219-222.
[2]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j].1998(4):47-52.
[3]张翔.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j]. 2003,4:22-23.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三分教育有其一”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剧增。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为其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作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和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自我实现的缺失性等弱点。许多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民办高校学习与生活的自我定位缺失,导致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抱怨环境差,伙食不好,抱怨老师讲课差,上课没劲,抱怨同学素质低,与人交往难,抱怨民办教育体制差,在这些抱怨中,他们越发回避自身的问题,越发的看不清自己应有的定位,认不清自己未来路在何方,形成了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在民办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中,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人际交系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欠缺,与同学、室友沟通不畅,出现矛盾时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回避矛盾,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定义人际关系。
(三)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知识的接受方面一概依赖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等着文凭一到手就去家里安排的工作单位报到;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
(四)性心理方面的困扰。民办高校学生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较多,有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民办高校学生性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性观念上的大胆与随性,性行为上的不当与责任感缺失,性压抑的排解途径不当。
(五)心理健康意识差。因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首先,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民办”二字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民办二字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据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在校的学生对母校诸多不满,毕业了的学生很少愿意谈及自己的母校。人的自我评价包括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内心冲突如果不能在自我评价这一块加以调节,加以平衡,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低就业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十分突出。对于那些求学欲望强烈而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承受着相当大的家庭压力,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习是否用功,成绩是否突出。这些家庭因素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的预期让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更有甚者发展为神经性焦虑症。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或者以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代替心理教育,或者以补偿性教育模式(单纯设立心理咨询室)代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之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中对心理帮助是缺乏认同感的,因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而作为民办高校生存之根本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占据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更多的工作开展需要通过领导的重视才得以正常进行,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上都不及公办学校,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有限。
(二)学生个体自身因素。 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的不成熟主要集中在认知方式、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往的生活经历等。大学生既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对待环境、自己和他人方面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绝对性。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惑面前,必然产生心理动荡,情绪波动。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新生心理矛盾的又一大内因。其次,自我管理是个体对于自身发展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监督、负责。在新的生活中,许多学生经济开支不会计划,情绪发泄不懂控制,时间富裕不知安排等等,学习生活逐渐脱离愿望中的轨道,由此产生种种苦恼。最后,过去生活经历遗留的心理创伤。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的创伤还是来自于高考的失败。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但从客观上讲,他们大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生。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考失败给予青年学生的打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对于这一部分学习成绩不良而落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
三、关于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的心理障碍的人数很少,而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因此,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来的一条非常有益的经验。此模式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重点在于潜能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具体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 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在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另一方面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指导性作用。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等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
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如新生入学之际,以新生适应为主要内容,一年级以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为内容,二年级以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生命与人生、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内容,三年级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 现场咨询等宣传媒体,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觉要求,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加强对特殊学生的防范。 特殊学生主要指以下几类学生:一是有轻生、自杀意念的学生;二是有各种神经症的学生;此类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在民办高校此类问题比较普遍,最突出的是焦虑性神经症,其次是抑郁性神经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三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尽管在学生中的比例不高,一学年一般在二三例左右,比例虽低,但容易诱发恶性事件,这类特殊人群通过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心理保健网可有效防范。三级保健网指的是第一级保健由专业人员组成院级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可同时设置危机干预机构,使处于高危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二级保健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系部的保健系统,三级保健由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心理委员,积极发现身边的同学心理有异常表现时能及时反映给各院(系)级。在心理健康网络上已初步建成了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网络,但具体的工作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 2003,17(4):219-222.
[2]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j].1998(4):47-52.
[3]张翔.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j]. 2003,4:22-23.
下一篇:心理问题对特长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