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主任如何成为有效的心理辅导者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2
摘 要:大学学生班级心理辅导写作论文是大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大学学生班主任要想成为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者,需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做好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大学学生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使班级成员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社会支持
一、大学班主任成为有效班级心理辅导者的条件
无论是兼职大学班主任还是专职班主任(辅导员),都会面临角色的冲突。班主任要想成为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者,就要做好由教育者、管理者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学习与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特别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班主任应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人格有着特殊的力量与教育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真诚、友善、热情、豁达、幽默。2.积极的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爱自信;清楚并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观。3.善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怀学生、平易近人;愿意做学生的榜样,发挥示范的作用,严于律己。4.具有自我成长的取向,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勇于创新。5.具有良好的班级组织与管理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以学生的利益为重,保守秘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二)班主任应做好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
影响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辅导者的角色问题,辅导教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www.lw881.com大学班主任多是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有些大学班主任是由专职辅导员来担任。任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权威者与纪律执行的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期待的心理辅导者的角色是他们的朋友、顾问,能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引导、启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适应问题与成长问题。在辅导活动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纪律执行的监督者、管理者与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冲突。班主任在班级辅导中应转变角色与工作方式,由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朋友、顾问、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班主任同时是辅导活动的促进者、示范者,必要时也可以作为班级辅导活动的成员参与活动,与学生平等相处,达到真情流露,心灵交融。班主任在辅导中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注重班主任权威因素的倾向,强化教育的平等意识;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师生情感因素的辅导方式,努力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班主任应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知识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不同于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需要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因此,大学班主任应学习班级辅导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辅导能力与技巧。班主任应掌握如下知识: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大学生在情感、爱情、人际关系、个性、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遇到的发展问题与适应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初步鉴别。2.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班级团体成长的过程;大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3.班级心理辅导中的基本技术。包括:积极倾听、价值澄清、鼓励支持、发问、调节示范、自我开放、与学生个别会谈的技巧等等。
(四)班主任应掌握关于班级团体的知识
班主任在设计班级辅导活动时,应掌握有关班级团体的知识:1.班级团体发展过程。班主任应知道班级团体正发展到什么阶段;目前主要的发展任务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发展问题是什么;自己目前应做什么工作;如何利用班级团体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或开展辅导活动等。2.班级团体心理状态。包括班级成员间的关系、班级团体的社会气氛、班级团体规范、班级团体凝聚力、班级人际沟通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提高班级团体凝聚力、如何形成班级团体规范、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等。
班主任应研究这些班级团体因素在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班主任不仅应研究如何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教育班级团体,而且应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班级团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来实现其教育。
二、大学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措施
(一)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班主任应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等;(2)家庭情况:家庭组织结构、家庭成员及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3)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获得奖学金及助学金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长、交际水平(含同学关系、宿舍舍友关系、是否有恋爱关系、校外人际关系)、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参加校内外社团等)、勤工俭学情况;(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经济危机、贫困、考试成绩不及格、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疾病等。
2.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特点,什么品质占主导地位,存在哪些个性方面的问题等等。
3.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二)组织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与班主任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其特殊的优势。由于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同、体验相似、彼此容易沟通与理解,所以他们之间的自然鸿沟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动性高,彼此容易接纳,彼此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比较强。朋辈之间的相互理解程度高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他们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赖的关系,减少辅导时间与精力的耗损,提高辅导效果。由于班主任同他们在一起生活与学习,所以,辅导可以在自然情景下进行,减轻了被辅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注意选择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做朋辈心理辅导员,并且给予他们辅导知识的帮助与培训,并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导。
(三)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社会支持在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包括:1.工具性支持:指提供物质或直接服务以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2.情感性支持:包括关心、理解、鼓励、尊重、温暖。3.认知性支持:主要指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如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4.友伴性支持:指通过友伴一起从事休闲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亲和需求,转移个体对压力事件的注意力,增进健康情感等。
大学生远离家乡到外地读书,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与同学、老师及学校内外的社团组织等。许多大学生不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因而也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积极求助,所以往往束手无策,更有甚者采取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遇到经济紧张、贫困、失恋、求职困难等问题,他们不好意思向同学、老师求助,甚至不好意思向远在家乡的父母求助,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产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社会支持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求助,并且学会主动寻求物质、信息、情感等社会支持的方法,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宿舍、小组、班级、院系、学校社团及校外等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与共存的交往方式,并在班级团体的网络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四)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是发展方面的心理辅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对大一的学生主要应进行入学适应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辅导;对大二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爱情与性辅导;对大三的学生主要进行考研与就业辅导、自我意识、完善个性辅导;对大四的学生进行求职辅导、职业适应辅导、耐挫力辅导。各年级辅导内容有所侧重,也可以交叉进行,如生涯规划辅导应贯穿于大学四年期间的整个过程。
班级心理辅导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灵活的辅导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写心理作业等。辅导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如利用春游、秋游在校园、公园、风景区等地开展辅导活动。活动前班主任应与学生协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特别是活动前应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辅导的目标、意义、内容与形式,以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班主任应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促使学生在辅导中主动交流互动,使他们在互动中认识自我,彼此启发,给予反馈、支持与鼓励;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接受新的观念,并尝试改变不良行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与发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也能促使班风积极的改变,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和学生对班级的满意度、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2]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社会支持
一、大学班主任成为有效班级心理辅导者的条件
无论是兼职大学班主任还是专职班主任(辅导员),都会面临角色的冲突。班主任要想成为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者,就要做好由教育者、管理者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学习与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特别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班主任应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人格有着特殊的力量与教育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真诚、友善、热情、豁达、幽默。2.积极的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爱自信;清楚并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观。3.善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怀学生、平易近人;愿意做学生的榜样,发挥示范的作用,严于律己。4.具有自我成长的取向,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勇于创新。5.具有良好的班级组织与管理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以学生的利益为重,保守秘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二)班主任应做好向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转变
影响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辅导者的角色问题,辅导教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www.lw881.com大学班主任多是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有些大学班主任是由专职辅导员来担任。任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权威者与纪律执行的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期待的心理辅导者的角色是他们的朋友、顾问,能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引导、启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适应问题与成长问题。在辅导活动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纪律执行的监督者、管理者与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冲突。班主任在班级辅导中应转变角色与工作方式,由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朋友、顾问、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班主任同时是辅导活动的促进者、示范者,必要时也可以作为班级辅导活动的成员参与活动,与学生平等相处,达到真情流露,心灵交融。班主任在辅导中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注重班主任权威因素的倾向,强化教育的平等意识;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师生情感因素的辅导方式,努力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班主任应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知识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不同于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需要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因此,大学班主任应学习班级辅导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辅导能力与技巧。班主任应掌握如下知识: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大学生在情感、爱情、人际关系、个性、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遇到的发展问题与适应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初步鉴别。2.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班级团体成长的过程;大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3.班级心理辅导中的基本技术。包括:积极倾听、价值澄清、鼓励支持、发问、调节示范、自我开放、与学生个别会谈的技巧等等。
(四)班主任应掌握关于班级团体的知识
班主任在设计班级辅导活动时,应掌握有关班级团体的知识:1.班级团体发展过程。班主任应知道班级团体正发展到什么阶段;目前主要的发展任务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发展问题是什么;自己目前应做什么工作;如何利用班级团体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或开展辅导活动等。2.班级团体心理状态。包括班级成员间的关系、班级团体的社会气氛、班级团体规范、班级团体凝聚力、班级人际沟通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提高班级团体凝聚力、如何形成班级团体规范、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等。
班主任应研究这些班级团体因素在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班主任不仅应研究如何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教育班级团体,而且应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班级团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来实现其教育。
二、大学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措施
(一)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班主任应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等;(2)家庭情况:家庭组织结构、家庭成员及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3)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获得奖学金及助学金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长、交际水平(含同学关系、宿舍舍友关系、是否有恋爱关系、校外人际关系)、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参加校内外社团等)、勤工俭学情况;(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经济危机、贫困、考试成绩不及格、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疾病等。
2.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特点,什么品质占主导地位,存在哪些个性方面的问题等等。
3.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4.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倾向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分析,包括是否对本专业感兴趣、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何感兴趣的职业、有无学习计划、出勤情况。学生的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生涯规划情况、是否准备考研等。
(二)组织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与班主任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其特殊的优势。由于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同、体验相似、彼此容易沟通与理解,所以他们之间的自然鸿沟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动性高,彼此容易接纳,彼此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比较强。朋辈之间的相互理解程度高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他们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赖的关系,减少辅导时间与精力的耗损,提高辅导效果。由于班主任同他们在一起生活与学习,所以,辅导可以在自然情景下进行,减轻了被辅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注意选择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做朋辈心理辅导员,并且给予他们辅导知识的帮助与培训,并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导。
(三)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社会支持在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包括:1.工具性支持:指提供物质或直接服务以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2.情感性支持:包括关心、理解、鼓励、尊重、温暖。3.认知性支持:主要指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如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4.友伴性支持:指通过友伴一起从事休闲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亲和需求,转移个体对压力事件的注意力,增进健康情感等。
大学生远离家乡到外地读书,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与同学、老师及学校内外的社团组织等。许多大学生不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因而也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积极求助,所以往往束手无策,更有甚者采取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遇到经济紧张、贫困、失恋、求职困难等问题,他们不好意思向同学、老师求助,甚至不好意思向远在家乡的父母求助,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产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社会支持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求助,并且学会主动寻求物质、信息、情感等社会支持的方法,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宿舍、小组、班级、院系、学校社团及校外等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与共存的交往方式,并在班级团体的网络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四)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是发展方面的心理辅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对大一的学生主要应进行入学适应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辅导;对大二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爱情与性辅导;对大三的学生主要进行考研与就业辅导、自我意识、完善个性辅导;对大四的学生进行求职辅导、职业适应辅导、耐挫力辅导。各年级辅导内容有所侧重,也可以交叉进行,如生涯规划辅导应贯穿于大学四年期间的整个过程。
班级心理辅导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灵活的辅导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写心理作业等。辅导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如利用春游、秋游在校园、公园、风景区等地开展辅导活动。活动前班主任应与学生协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特别是活动前应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辅导的目标、意义、内容与形式,以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班主任应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促使学生在辅导中主动交流互动,使他们在互动中认识自我,彼此启发,给予反馈、支持与鼓励;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接受新的观念,并尝试改变不良行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与发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也能促使班风积极的改变,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和学生对班级的满意度、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2]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论心理素质教育的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