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2
摘要:众所周知:心理问题反映的是人们深层次的内心世界,这样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是不会经常轻易外露的。特别是那些早已“看破红尘”的“问题学生”,要窥视造成他们“双差”的秘密,必须在师生平等,开放、真诚的气氛下,而新课程的理念恰恰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课堂气氛。应该承认: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已不再单纯,这就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复杂性,同时也制造了许多的教育契机。而能否把握住这些教育契机,不仅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课堂是否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契机问题学生对症下药真诚开放
当我们的教育开始关注生命,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就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来讲,我认为真正能启动“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所谓“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双差生”,而他们的“双差”仅仅是表象,真正的祸根是价值观的滑坡、心理发展的不健康。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教育和惩罚已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要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常的轨道上转化,必须及时抓住反映他们思想的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例如:2006年春天,我教的初三学生中有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使我进一步认识了不失时机地把握教育契机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这里我以学生a、学生b、学生c为代号分别叙述之:
学生a:这是一个令人可怜又心痛的男孩,由于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胆小软弱的性格,因而个别同学经常拿他出气,加之学习的潜质较差,特别自卑,一段时间经常逃学:对家长谎称上学,对老师谎称家中有事,实际是去网吧。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和家长取得了联系,一向溺爱孩子的母亲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请假亲自护送他上学,但往往是上两节课后他又离开了学校,这令老师和家长很无奈,不知是第几次逃学被母亲哭喊着送到学校后,他竟然十分惊恐的要求其母在学校陪他。见到这种情况,我决定对其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我告诉他要学会面对,逃避不是办法,但他仍十分冲动地说:“只要不上学,就没人欺负他”。这种情况下,常规的说教已毫无意义,于是我只好为他做了一个设问:即退学后是否一辈子躲在家里?他说:不可能。我见触动他心灵的契机已到,就告诉他只要他出门,社会上就存在欺凌现象,并顺手拿中国教师报上有关“校园暴力”的一篇文章给他看,通过我不厌其烦的举例子,他幼小的心灵终于明白了:要想自己不受欺负,必须自立自强的道理。之后,我又从如何自立自强等许多方面跟他交谈过许多次,结果这孩子不但不逃学了,反而变得好学上进了,他的学习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查图书、找资料纠正了基础训练的几处错误,并且发展到作其他待优生的思想工作。
学生b: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又病态肥胖的女孩,加之过分单纯直率的性格,在很多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是一个傻大姐。与她的交谈源于她在我的课上连续扔几个纸团,当时,我拿眼睛盯了她三次,她并没有收敛的意思,于是我较生气,让她下课后去办公室,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做?起初她沉默不语,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她哭了起来,告诉我说:“王老师,我都不想活了,你还要我学习做什么?”。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放学后,我单独跟她进行了交谈,交谈中她告诉我:“王老师,我从懂事起就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歧视,上学后又受到个别老师和同学的歧视,我觉得活的没意思,特压抑,课堂上那么做是为了发泄一下。”了解了这一些后,我对她反复多次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拿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给她看,并且和她特别研究了书中“保持自我本色”一节,书中那个“北卡罗纳州的爱迪丝.阿尔雷德太太的信使她深受鼓舞。此后她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衣服整洁了,课堂上也认真学习了。今年教师节前一天,她特别让人给我写了一幅对联:“汗水浇绿千株苗,心血催红万朵花”。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信任和感染。只有将教育赋予人情味,才能唤醒那些迷失的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于“问题学生”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分析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入手,寻找教育的途径,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偏差,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对待心理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办法,而应该沟通,沟通能让迷失的孩子回归。
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青春期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基本行为习惯、性格和意志、品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一过渡阶段,特别应注意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给孩子以必要的价值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教育契机问题学生对症下药真诚开放
当我们的教育开始关注生命,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就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来讲,我认为真正能启动“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所谓“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双差生”,而他们的“双差”仅仅是表象,真正的祸根是价值观的滑坡、心理发展的不健康。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教育和惩罚已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要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常的轨道上转化,必须及时抓住反映他们思想的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例如:2006年春天,我教的初三学生中有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使我进一步认识了不失时机地把握教育契机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这里我以学生a、学生b、学生c为代号分别叙述之:
学生a:这是一个令人可怜又心痛的男孩,由于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胆小软弱的性格,因而个别同学经常拿他出气,加之学习的潜质较差,特别自卑,一段时间经常逃学:对家长谎称上学,对老师谎称家中有事,实际是去网吧。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和家长取得了联系,一向溺爱孩子的母亲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请假亲自护送他上学,但往往是上两节课后他又离开了学校,这令老师和家长很无奈,不知是第几次逃学被母亲哭喊着送到学校后,他竟然十分惊恐的要求其母在学校陪他。见到这种情况,我决定对其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我告诉他要学会面对,逃避不是办法,但他仍十分冲动地说:“只要不上学,就没人欺负他”。这种情况下,常规的说教已毫无意义,于是我只好为他做了一个设问:即退学后是否一辈子躲在家里?他说:不可能。我见触动他心灵的契机已到,就告诉他只要他出门,社会上就存在欺凌现象,并顺手拿中国教师报上有关“校园暴力”的一篇文章给他看,通过我不厌其烦的举例子,他幼小的心灵终于明白了:要想自己不受欺负,必须自立自强的道理。之后,我又从如何自立自强等许多方面跟他交谈过许多次,结果这孩子不但不逃学了,反而变得好学上进了,他的学习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查图书、找资料纠正了基础训练的几处错误,并且发展到作其他待优生的思想工作。
学生b: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又病态肥胖的女孩,加之过分单纯直率的性格,在很多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是一个傻大姐。与她的交谈源于她在我的课上连续扔几个纸团,当时,我拿眼睛盯了她三次,她并没有收敛的意思,于是我较生气,让她下课后去办公室,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做?起初她沉默不语,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她哭了起来,告诉我说:“王老师,我都不想活了,你还要我学习做什么?”。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放学后,我单独跟她进行了交谈,交谈中她告诉我:“王老师,我从懂事起就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歧视,上学后又受到个别老师和同学的歧视,我觉得活的没意思,特压抑,课堂上那么做是为了发泄一下。”了解了这一些后,我对她反复多次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拿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给她看,并且和她特别研究了书中“保持自我本色”一节,书中那个“北卡罗纳州的爱迪丝.阿尔雷德太太的信使她深受鼓舞。此后她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衣服整洁了,课堂上也认真学习了。今年教师节前一天,她特别让人给我写了一幅对联:“汗水浇绿千株苗,心血催红万朵花”。
学生c: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又特别爱打架的男孩,跟他交谈源于一次打架后被班主任连其母一起叫到办公室,恰巧班主任有急事暂时离开,其母指责她几句后,他竟然不顾几位老师在场,对自己的母亲骂骂咧咧,见到这种情况我又气又惊,忍不住把他叫到自己的身边,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父母的不易及良苦用心,谁知他却反问起我来,问我是否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孩子”?问我是不是我的孩子一犯错误父母就打骂?我做了否定后,他却哭了起来,他哭着告诉我他的母亲竟然说出:“养着你也无用,不如打死算了”之类特别让他伤心的话,父亲动不动就打他,姐姐也跟他作对,他恨他的家人,因此他认为要保护自己就得报复,所以经常打架。听到这里,他的母亲也哭了起来,诉说了自己的委屈。听完这些后,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既爱孩子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且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于是我引用许多成功人士,特别是董进宇博士的亲子教育报告对其家长作了大量工作,又反复作该生的思想工作,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随着该生家庭关系的改善,该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直阴郁的脸变得阳光起来,课堂上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再没听到他打架的消息。就是这么一个曾经被其母骂为“良心让狗吃了”的学生,在今年夏天一个特别闷热的天气里亲自跑上讲台,把自己唯一的纸扇送给我。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信任和感染。只有将教育赋予人情味,才能唤醒那些迷失的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于“问题学生”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分析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入手,寻找教育的途径,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偏差,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对待心理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办法,而应该沟通,沟通能让迷失的孩子回归。
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青春期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基本行为习惯、性格和意志、品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一过渡阶段,特别应注意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给孩子以必要的价值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