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良心理表现及其对策
[摘要]实施新课程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良的心理表现主要表现在:新型师生关系及自身能力缺失引发的焦虑感,压力过重造成心理失衡等。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办法:一要减轻外部对教师的压力,二要提高教师内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不良心理 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职业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新课程实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心理作过一个大型的调查, 168所学校的2292名老师成为此次调查的对象,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主要原因是教学任务过重,升学压力太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突破到心理承受的极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师的压力又增加了。因此,找出教师不良心理的表现,提高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不良心理的表现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出现了不良的心理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实施后,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发的教师的心理焦虑感比以前更强烈了。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的。但新课程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但是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变化,一下子却很难适应,显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第二,教师自身素质缺失所带来的焦虑感。新课程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顶多是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现在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原来只要求继承接受知识,发展到要求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到现今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要求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特别是年纪稍大点的老师更甚。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第三,教师负荷过重造成心理失衡。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许多教师天没亮就起床,到深夜还在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经常的。对教师而言这种的压力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多数学校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考核教师的优劣、晋级和发放奖金以及给教师打分。一方面,是满负荷的工作,一方面,是人为的心里压力,因此造成了教师的焦虑水平偏高,心理承受力差。
二、消除教师不良心理表现的对策
1.要消除教师不良的心理,就要减轻外在的对教师的心理压力
所谓“减轻外在的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是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这里我认为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2)要加强对教师有效的心理培训。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教育部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包括教师心理方面的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如我市出台的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参加《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考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但这还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心理培训模式,确保对教师心理培训的及时到位。
(3)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竞争的状态,同事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实践证明:教师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共事协作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优化育人的环境。因此教师要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接受集体规范的约束。坦诚、豁达,真诚帮助别人,主动寻找与他人心灵沟通的纽带,缩短与他人,与社会的距离。
2.要提高教师自身内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先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绝大部分时间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姿态、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的表现等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快无比;人格有缺陷的教师,却容易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同样的教室,却有两样的天地。如何才能提高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呢?
(1)教师要自觉保持愉悦的心境,不能将不愉快的因素带进校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愉悦的心境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马克思)。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绪的主人,有意识地培养乐观、愉悦的心境。教师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就能以自己轻松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体验。教师走上讲台前,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忘掉自我,全身心地进入教师的角色之中。
(2)教师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需要,保持心理平衡。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它是产生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有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为此勤奋努力工作。如果有了不合理的需要,而又不正视现实,只一味地听凭无度而无望的欲望的引导,只能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如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上,只从个人的立场上看待,不是全面衡量、客观对待、合理评价,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对一些事情只是一味的埋怨,以至心理上失去自我平衡,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3)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多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要把提高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始终,从而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合格的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下一篇:心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渗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