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3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校农村中学生在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习兴趣、恋爱问题、就业选择写作论文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为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科学地实施心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兴趣、面对挫折、自我认知、早恋问题、升学就业、家庭贫困等方面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在这个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现情绪偏激、心理障碍等问题。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竞争体制的介入都给中学生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面对挑战一旦遇挫,便会产生消极逃避情绪;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便会不自觉地感到升学、就业压力;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便会滋长蔓延;面对家庭贫困,不能坦然视之。
2.学校与家庭层面
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wWW.lw881.com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学校或教师教学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势必会造成同学厌学情绪的产生。很多同学为了英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其他课的学习。学校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
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因素
这包括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受挫能力弱,对一切的期望值过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等各种情况。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1.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学生由于水平、基础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感觉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力度。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强调疏导,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理障碍咨询,对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问题,要靠心理咨询和教育来疏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挖掘病原,找出对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适应咨询,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帮助;第三,心理发展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应以教育的、发展的咨询内容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
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中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为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科学地实施心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兴趣、面对挫折、自我认知、早恋问题、升学就业、家庭贫困等方面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在这个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现情绪偏激、心理障碍等问题。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竞争体制的介入都给中学生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面对挑战一旦遇挫,便会产生消极逃避情绪;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便会不自觉地感到升学、就业压力;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便会滋长蔓延;面对家庭贫困,不能坦然视之。
2.学校与家庭层面
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wWW.lw881.com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学校或教师教学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势必会造成同学厌学情绪的产生。很多同学为了英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其他课的学习。学校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
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因素
这包括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受挫能力弱,对一切的期望值过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等各种情况。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二、应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学生由于水平、基础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感觉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力度。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强调疏导,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理障碍咨询,对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问题,要靠心理咨询和教育来疏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挖掘病原,找出对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适应咨询,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帮助;第三,心理发展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应以教育的、发展的咨询内容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
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中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国内外情绪智力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