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3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差,自治能力弱的状况。文章针对当前职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问题;健康心理;途径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文化学习、技能训练及日常交往,进而影响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近两年,职业学校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职校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一)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二)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情感问题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三)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五)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人际交往萎缩,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六)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征体相的烦恼。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
(七)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表现为择业依赖退缩心理,择业紧张焦虑心理,择业思维定势心理。
二、影响职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职校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一)来自学校的因素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第一次远离故乡,远离亲人,他们带着新鲜感和浪漫感进入学校。入校后,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有些教师育人思想淡薄,只教书而不育人,上课应付,对差生缺乏耐心,流露出“厌教”的消极情绪,甚至上课发牢骚,迎合并加重了那些对学校有意见或者“厌学”学生的不良心理。此外,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的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一遇到挫折便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是失败者;一次失恋,便认为从此不会有幸福了;一遇到不幸便认为自己“前途渺茫”,一切都完了等等。这种认知的方式使一些学生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自负、骄横、自责、焦虑、悲观、抑郁)之中,难以自拔。
由于我们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各种思想难以估计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然给职校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思想深层产生了不少疑虑和困惑。社会上那些黄色下流的书刊,低级庸俗的录像制品等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摧残了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鄙薄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严重存在;社会上不少企业亏损面大,人才需求受到限制,用人上片面追求高学历政策的误导;地方上用人方面的土政策的作用;用人单位的盲目攀比;高校招生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等原因,致使一些免疫力不强、价值观模糊的学生信念动摇,思想疲软,学习懒散、纪律松懈、法制观念淡薄,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来自家庭的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三、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与德育工作有所不同。但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结合职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有“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比如,让学生一进本校门可以看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欲要成才、必先成人”,“务实创新”,“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大环境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暗流,以确保健康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协调师生关系
“欲予学生健康心理,为师者必先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容易急躁、焦虑、情绪不稳定,缺乏爱心,使师生关系紧张压抑。为此,要克服绝对的师道尊严,尊重学生,尽量采取和风细雨、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绝不能采取挖苦讽刺的语言或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疏远、畏惧乃至逆反心理。
(三)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能
(1)回避法:当出现心理问题时,最先采用的方法就是回避,躲开那些烦心事,也就是,“耳不听,心不烦”。例如,同学之间闹矛盾时,如果两人争吵下去,很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并伤害到同学情感,埋下心理阴影。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等过一段时间,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时,再到一起把问题说开,把矛盾解决,同学之间依然和好如初,不会留下心理问题。(2)自慰法:在心理困境中,人们经常使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进行自慰。用“阿q”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安慰自己,接受现实,摆脱心理困境,比较重要。(3)升华法:困难和挫折。绝非人们所乞求的,因为它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历史上把困难和失败做为动力,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物比比皆是:孙子、孙膑、韩非、司马迁、勾践、苏武……他们就是把困难和挫折升华为一种力量,拯救自己,争做强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4)宣泄法: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通常都是用意志的力量压抑自我情绪,表面上谈笑自若,实际上内心却很不平静。这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之中,甚至危害身体健康。这种情况下,只有宣泄,才能解放自己。把心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向你的亲人或朋友倾诉出来。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是好的。它可使你心里的苦闷释放出来,对身心发展不无裨益。
(四)加强分类指导
“有教无类”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余年前提出的,但是说对于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加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如:对自以为是者,通过实践让其认识不足而自省;对消极自卑者,培养其自信心和对前景的展望;对玩世不恭者,树立其责任心和爱心;对抑郁寡欢者,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进行挫折教育
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大多是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挫折,可能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导致对前途茫然,对生活缺少热情,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敢于接受失败、承认失败,进而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考验,绝不能一蹶不振,锻炼其过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真正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具体方法可以举例、名人名言或通过讲述自身经历等多种方式以引起学生共鸣,使其认识到凡成功者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真正的成功才是值得珍惜的,更是稳定发展的基石。激发起对学习、求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确保健康心理的正确发展方向,能适应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真正理解进行挫折教育,对于其一生都是大有好处的。
(六)开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生活可谓是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每个人面临的矛盾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也千差万别。因此,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分析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应该单独辅导。
参考文献
[1]李建芹,等.心理学[m].河南出版社,1998.
[2]施小蓉.大中专学生心理挫折与调适方法[j].职教论坛,2002.
[3]姚晓红.技校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
[4]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5]许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3).
【关键词】心理问题;健康心理;途径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文化学习、技能训练及日常交往,进而影响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近两年,职业学校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职校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一)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二)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情感问题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三)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五)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人际交往萎缩,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六)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征体相的烦恼。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
(七)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表现为择业依赖退缩心理,择业紧张焦虑心理,择业思维定势心理。
二、影响职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职校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一)来自学校的因素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第一次远离故乡,远离亲人,他们带着新鲜感和浪漫感进入学校。入校后,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有些教师育人思想淡薄,只教书而不育人,上课应付,对差生缺乏耐心,流露出“厌教”的消极情绪,甚至上课发牢骚,迎合并加重了那些对学校有意见或者“厌学”学生的不良心理。此外,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的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一遇到挫折便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是失败者;一次失恋,便认为从此不会有幸福了;一遇到不幸便认为自己“前途渺茫”,一切都完了等等。这种认知的方式使一些学生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自负、骄横、自责、焦虑、悲观、抑郁)之中,难以自拔。
(二)来自社会的因素
由于我们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各种思想难以估计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然给职校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思想深层产生了不少疑虑和困惑。社会上那些黄色下流的书刊,低级庸俗的录像制品等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摧残了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鄙薄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严重存在;社会上不少企业亏损面大,人才需求受到限制,用人上片面追求高学历政策的误导;地方上用人方面的土政策的作用;用人单位的盲目攀比;高校招生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等原因,致使一些免疫力不强、价值观模糊的学生信念动摇,思想疲软,学习懒散、纪律松懈、法制观念淡薄,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来自家庭的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三、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与德育工作有所不同。但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结合职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有“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比如,让学生一进本校门可以看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欲要成才、必先成人”,“务实创新”,“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大环境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暗流,以确保健康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协调师生关系
“欲予学生健康心理,为师者必先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容易急躁、焦虑、情绪不稳定,缺乏爱心,使师生关系紧张压抑。为此,要克服绝对的师道尊严,尊重学生,尽量采取和风细雨、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绝不能采取挖苦讽刺的语言或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疏远、畏惧乃至逆反心理。
(三)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能
(1)回避法:当出现心理问题时,最先采用的方法就是回避,躲开那些烦心事,也就是,“耳不听,心不烦”。例如,同学之间闹矛盾时,如果两人争吵下去,很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并伤害到同学情感,埋下心理阴影。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等过一段时间,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时,再到一起把问题说开,把矛盾解决,同学之间依然和好如初,不会留下心理问题。(2)自慰法:在心理困境中,人们经常使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进行自慰。用“阿q”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安慰自己,接受现实,摆脱心理困境,比较重要。(3)升华法:困难和挫折。绝非人们所乞求的,因为它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历史上把困难和失败做为动力,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物比比皆是:孙子、孙膑、韩非、司马迁、勾践、苏武……他们就是把困难和挫折升华为一种力量,拯救自己,争做强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4)宣泄法: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通常都是用意志的力量压抑自我情绪,表面上谈笑自若,实际上内心却很不平静。这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之中,甚至危害身体健康。这种情况下,只有宣泄,才能解放自己。把心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向你的亲人或朋友倾诉出来。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是好的。它可使你心里的苦闷释放出来,对身心发展不无裨益。
(四)加强分类指导
“有教无类”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余年前提出的,但是说对于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加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如:对自以为是者,通过实践让其认识不足而自省;对消极自卑者,培养其自信心和对前景的展望;对玩世不恭者,树立其责任心和爱心;对抑郁寡欢者,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进行挫折教育
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大多是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挫折,可能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导致对前途茫然,对生活缺少热情,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敢于接受失败、承认失败,进而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考验,绝不能一蹶不振,锻炼其过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真正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具体方法可以举例、名人名言或通过讲述自身经历等多种方式以引起学生共鸣,使其认识到凡成功者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真正的成功才是值得珍惜的,更是稳定发展的基石。激发起对学习、求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确保健康心理的正确发展方向,能适应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真正理解进行挫折教育,对于其一生都是大有好处的。
(六)开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生活可谓是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每个人面临的矛盾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也千差万别。因此,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分析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应该单独辅导。
参考文献
[1]李建芹,等.心理学[m].河南出版社,1998.
[2]施小蓉.大中专学生心理挫折与调适方法[j].职教论坛,2002.
[3]姚晓红.技校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
[4]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5]许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3).
下一篇:基于问卷调查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