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新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3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归类,详细分析了产生心理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教育对策和调适方法。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方法
  
  在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熬过了“黑色六月”的炼狱之后,你就要升入理想的大学深造,成为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了。大学生活将是人生辉煌灿烂的一个阶段!然而,当大学生活初步安顿下来,大学新生要面临的是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生活环境变迁导致抑郁苦闷
  大学校园环境对新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生活方式来看,新生原来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凡事不用自己操心;大学则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凡事都要靠自己安排、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新生是个挑战。从生活习惯看,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好坏等,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高校是一个较为统一的整体,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竞争加剧。这使每一个离开父母的新生都面临着从依赖到独立,从相对自由到统一要求,从个体到集体,从相互摩擦到逐渐磨合这样一个适应过程。面对这些变化,个体必须在身心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不尽快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就会感到孤独苦闷,带来情绪上的抑郁,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理想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
  新生对大学充满了新鲜感、神秘感,把大学想象得十分美好,带着执着的追求,浪漫的想象,理想化的设计来到高校。但当他们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他们一旦离开了慈爱的父母、温馨的家庭和优越的生活环境,陡然面对高手如云的激烈竞争时,“人间天堂”的理想破灭了;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多数新生因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的,但也有少数新生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刚入学的新生就会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感,情绪消极低落。
  三、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紧张焦虑
  大学生活节奏较快,一切活动都要踩着钟点,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环扣一环,紧张有序。新生往往不能马上在生理和心理上适应这种快节奏的集体生活,心理上感到紧张。紧张是一种不适应的表现,不但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还会伴有害怕、担忧、焦急等焦虑心理产生,并进一步引起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疲劳乏力,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同时伴有头昏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
  四、军事训练严酷导致疲劳倦怠
  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军事训练的考验。刚入校的新生,对于军事训练,多数人开始时往往感觉很新鲜,但随着时间的推延,新鲜感逐渐消失,队列动作单调枯燥,教官要求严格,训练场上烈日当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持续的体力消耗,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对军事训练失去兴趣,不愿意继续坚持下去。新生如果意志力不坚强,经常处于一种刺激状态中,再加上军事训练又有学分,想逃避又怕拿不到学分,思想负担加重,机体能量和心理能量消耗巨大,很容易产生疲劳而出现疲劳综合症,从而使之反应迟缓,全身有酸痛之感,最终导致疲劳倦怠。
  五、严格管理不适导致压抑烦躁
  各个院校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的管理一般较严格。管理就是约束,就是限制,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接受,意味着想做的事可能偏偏不让做,而不想做的事又必须去做。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愈来愈强,自我约束力愈来愈弱。对于来自五湖四海而同居一室的大学集体生活感到不自由,内心受到压抑,甚至非常烦躁,对大学学习生活产生抵触情绪,感到非常郁闷烦躁。
  六、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孤独寂寞
  刚刚跨入大学的新生,年龄小,阅历浅,思想单纯,心理不成熟,对自己、他人、社会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另外,由于生理原因,情绪不稳定,顺时高涨,甚至狂妄;逆时低落,往往迁怒与他人,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亲的呵护和生活上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心理上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当在学习、生活中和他人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感情损伤时,便不知所措,难有主张,更不知找人谈心宣泄,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产生失落感,内心感到孤独寂寞。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出现暂时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自责、自恼。为防微杜渐,及时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调适,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心理困惑期,那么学生工作者如何针对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帮助新生调整角色,重新确立新的人生坐标
新生进入大学后,学生工作者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向他们介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本学校本专业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重新确立新的人生坐标,为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目标是人们活动追求的预期结果,也是激发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部分新生入学后之所以出现空虚、无聊和松懈的心理,主要是与目标丧失和理想间歇有关。而那些进入高校后及时确立人生目标的同学,则学习热情不减,生活充实,朝气蓬勃。大学新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确立合理科学的奋斗目标。
(二)是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生活规律,学会有序地生活
大学生活虽然紧张,丰富多彩,但却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新生由于还没有掌握集体生活的规律,总是感觉手忙脚乱,力不从心,效率低下。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内容和方式显著不同。中学是基础教育,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强,教师管理非常直接和严格。而高校是专业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索性特点突出,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新生要逐渐掌握大学学习生活规律,熟悉学习、生活程序。增加预见性、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和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个人潜力,进行科学创造,是每个新生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养成尽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任务的良好习惯。
(三)是让新生正视现实,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技能
大学新生不管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走进高校,不管学校的现实与他的理想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应该正视挫折,勇于接纳现实的自我,自强自立,迎接命运对自己的挑战,任何沮丧、自卑、懊悔都是有害无益的。新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不仅是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进入高校后,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过好生活关。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反复实践,干中成长。此外,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向高年级同学求询,辅导员、班主任加强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加强新生技能技巧的培养,熟练的技能技巧不仅能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减轻心理压力。
(四)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作用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尽力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同学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让新生消除陌生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使学生获得支持、友谊、理解,以减轻内心的郁闷、痛苦和不解。同时院系党团组织应该多组织一些新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对校园的热爱。通过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有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利用党课,团课等途径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在情感的升华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框架。
(五)是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心病还得心药医”。有了心理问题,学生可能会找心理咨询师宣泄、倾诉。但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高校要充分利用讲座、录像、板报、知识竞赛、校园网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保健教育,普及新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心理耐受力,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心理压力。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而我们要引导新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新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
通过对大学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分析,能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最大帮助,使每个莘莘学子都成为21世纪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怎样进行自我心理压力调节探讨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