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为使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谐”的症结所在,探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代发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4]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5]莫可今.再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葛秋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n].人民政协报,2002-03-18.
上一篇: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
下一篇:青少年的心理调适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