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3
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一遇到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现出来。中学生的年龄均在14-18岁左右,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中学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
一、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
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班主任会使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体中,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班主任会教学生热爱生活,直面困难和挫折,能宽容地对人,能容纳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应是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比如,为每一位班主任订阅杂志和书籍,创办颇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龙”等等。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组织部分对心理教育研究有兴趣、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参加课题研究。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不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各班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内容有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二)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包括对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课堂反映的评价,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维护心理健康。比如,针对学生不敢提问,心理不稳定以及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做法: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问;2.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积极评价,经历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问;3.教师应示范、启发提问,训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问。还可进行“教师人格的研究”,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的调查”,并把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公布给教师;通过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会知识,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要受教师师生观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烦恼:“我的孩子怎么了,现在什么都不愿意给我们讲”“我的孩子很难交流,遇到问题就很难沟通”“家长的话,他们根本不愿听,只听老师的”……我曾参加过某班组织的主题班会,学生的谈话,值得深思:“每一次父母讲那些道理,讲他们的那些经历时,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就是听不进去,因那些话我几乎都能背过了。”“每一次当我想和父母说一些自己的烦恼时,可他们总是绕来绕去把话题绕到学习上,时间长了我什么都不想和他们说了。”这说明许多家长缺乏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不了解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交往,帮助家长在这方面得以提高。比如,在每一次家长会上,可安排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讲座。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法看待、评价、帮助自己的孩子。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我们学生们健康很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强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必须很好的加强很实行。
一、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
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班主任会使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体中,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班主任会教学生热爱生活,直面困难和挫折,能宽容地对人,能容纳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应是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比如,为每一位班主任订阅杂志和书籍,创办颇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龙”等等。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组织部分对心理教育研究有兴趣、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参加课题研究。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不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各班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内容有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二)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包括对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课堂反映的评价,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维护心理健康。比如,针对学生不敢提问,心理不稳定以及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做法: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问;2.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积极评价,经历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问;3.教师应示范、启发提问,训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问。还可进行“教师人格的研究”,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的调查”,并把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公布给教师;通过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会知识,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要受教师师生观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烦恼:“我的孩子怎么了,现在什么都不愿意给我们讲”“我的孩子很难交流,遇到问题就很难沟通”“家长的话,他们根本不愿听,只听老师的”……我曾参加过某班组织的主题班会,学生的谈话,值得深思:“每一次父母讲那些道理,讲他们的那些经历时,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就是听不进去,因那些话我几乎都能背过了。”“每一次当我想和父母说一些自己的烦恼时,可他们总是绕来绕去把话题绕到学习上,时间长了我什么都不想和他们说了。”这说明许多家长缺乏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不了解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交往,帮助家长在这方面得以提高。比如,在每一次家长会上,可安排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讲座。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法看待、评价、帮助自己的孩子。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我们学生们健康很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强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必须很好的加强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