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5
[摘要]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 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 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客观因素的存在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 需要,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 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这些客观因素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运动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有限,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加以科学、合理的解释时,就会产生恐惧感。
5.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 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 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神经系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就容易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 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 性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的学生,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极度紧张。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行为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表现为:生理上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声音和面色改变;行为上动作生 硬,不协调,没有节奏感,在完成连续动作时经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练习。一些学生常常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差,对游戏性和集体比赛项 目表现冷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也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造成创伤而产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碍。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 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间的情绪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某种集体心理气氛。在日常体育教学 中,教师要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教学态度诚恳、亲切、耐心,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产生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改变教法,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新动作前,教师要讲授学习意义,引导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来对待学习,从而战 胜困难,克服恐惧。此外,教师还要关怀和鼓励学生,营造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加强学生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 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 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师还要合理安排课的难度, 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要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 生。在技能训练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 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 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
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大脑皮层活动由泛化到分化,只是初步建 立了动作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外界环境干扰。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就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 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出现多余或错误动作。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加深对动作要领的感性理 解,从而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使动作日趋正确。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客观因素的存在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 需要,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 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这些客观因素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运动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有限,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加以科学、合理的解释时,就会产生恐惧感。
5.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 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 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神经系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就容易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 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 性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的学生,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极度紧张。
此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不当,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和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保护多余,以及因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引发的外界环境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行为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表现为:生理上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声音和面色改变;行为上动作生 硬,不协调,没有节奏感,在完成连续动作时经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练习。一些学生常常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差,对游戏性和集体比赛项 目表现冷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也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造成创伤而产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碍。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 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间的情绪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某种集体心理气氛。在日常体育教学 中,教师要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教学态度诚恳、亲切、耐心,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产生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改变教法,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新动作前,教师要讲授学习意义,引导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来对待学习,从而战 胜困难,克服恐惧。此外,教师还要关怀和鼓励学生,营造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加强学生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 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 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师还要合理安排课的难度, 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要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 生。在技能训练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 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 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
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大脑皮层活动由泛化到分化,只是初步建 立了动作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外界环境干扰。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就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 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出现多余或错误动作。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加深对动作要领的感性理 解,从而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使动作日趋正确。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下一篇: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