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6
学困生指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固执任性,他们在班内占一定的比例,并有一定的号召力,如果不转化好这些学困生,将影响整个班级的教育效果及教育质量。学困生不会学习,不爱学习,只有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学困生存在的主要类型
1、自暴自弃、空虚浮躁。由于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所以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于是会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怕老师批评训斥,怕同学讽刺挖苦,怕家长责罚,怕学习,怕考试,主要表现为逃学打架、抽烟喝酒、为所欲为、极度空虚、烦躁不安、自暴自弃,对学业、对人生毫无信心。
2、自我封闭,缺乏交流。学困生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老师知道,对老师避而远之,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向同学请教问题,或推托、或搪塞、或撒谎,心理矛盾重重。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举手不发言,平时不与同学交流合作,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2、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可救药,比他人矮一截,所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内心充满沮丧,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成绩、班级活动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态度冷漠,反应迟钝,甚至盲目乐观、不思进取。
3、不务正业,旁逸斜出。由于经常挨批评,学困生便错误地认为家长教育是多事,老师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同学们的帮助是打击报复,于是从心底产生对立情绪。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低头纳闷,下课生龙活虎,文化课死气沉沉,体育美课异常活跃,注重个人打扮,重视社交活动,讲义气,爱出风头,爱打架,充分显示了学困生不务正业的本领。
二、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致于产生了心理障碍。
2、性格因素。
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3、家长因素。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气氛不和谐,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心理也会发生偏差。

4、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分析网吧、游戏厅方面的原因。据调查,我国的学生对于上网、打游戏很容易上瘾,他会把任何事情抛在脑后,包括亲情、学业。这样的例子处处都有。
三、对学困生的矫正对策
1、从激发动机入手,认识自我,让学困生想学。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培养与激发。学困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学习努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磨练学困生的学习意志,逐步使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情绪饱满、敢于思考的主动状态。在帮助学困生时,老师要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地去做。
2、科学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应互敬互助,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弹性,严而有格,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成绩又不好的学生,家长除了督促其子女发扬刻苦精神外,又得掌握一定的度,多鼓励,少指责;多发现闪光点,淡化他的缺点。
3、倾注一片爱心。学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一颗爱心。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困生的上进心。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及时的辅导,要多给学困生吃点“小灶”。在课堂上,不要怕耽误时间,要多提问,尽量为他们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推荐和指导,并在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检查和监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使之保持正常状态。
4、从培养兴趣着力,教给方法,让学困生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强调:“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摆在现代学生面前颇其挑战性的口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一朝一夕或只靠教师单方面教育就能完成的事情。学困生的帮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用“爱”、用“信心”、用“理想”、用“优势”去及时引导他们、感化他们,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上一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浅析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