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7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4]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5]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 (2),50-53。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4]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5]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 (2),50-53。
下一篇:开解心理困惑 有助轻松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