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以爱情专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7

 摘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及社会属性发展特点,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课程的平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渗透与教育,尝试将健康的心理观念与思想政治的理念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更宽泛的角度中提升其政治思想境界,为他们拥有幸福人生做一个良好的精神铺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爱情专题;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学具有社会教育性的体现,也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实现多元并举的有益尝试。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过去传统的方式方法,从大学生身边最热衷的事件,年轻人最希望涉及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更容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在大学校园中的广泛展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作用就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这门课程与这项工作本身,应该说它兼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多元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大学生是成长着的一代人,此时正是他们走向成熟的最后一个发展期,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部工作的中心就是为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服务。要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与建设的生力军,就不能够就心理而心理,用纯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抽象静止、孤立片面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这往往是难以奏效的。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只有从人的本质、从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状况出发去分析评价青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与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具备优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锤炼其健康体魄,使青年人在大学期间得到全面的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当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一点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通过学习训练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素养包括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素养,应该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在爱情专题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爱情专题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讲,大学生的思想上能够认识和接受一些事物,都是和自身需要的满足状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那些与他们需要的满足有明确关联的事物,对他们往往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吸引力,更能够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青年学子步入大学会发现,像中学时代那种较为单纯的学习目标已不复存在,多元而又广泛的学习生活从此开始。可以说,大学的围墙早已经挡不住性、爱情等问题对学生的影响,爱情问题成为不少学生最喜欢探讨的热门话题和最愿意追逐的行动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我们开展了多次专题内容征集,爱情问题总是位列其中就是一个明证,很自然爱情问题也就成为了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专题内容之一。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需要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性与爱情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努力延伸拓展这一话题,在加强健康爱情心理观引导的同时,也以这一主题渗透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诸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责任、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人生的幸福与意义等问题。在我国现今的法律中,大学生能否结婚等问题已经纳入《婚姻法》,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使他们在对待爱情问题时能够获取良好的心理状态,并理应为他们开拓未来事业发展和终身幸福提供帮助。爱情有其自然属性,但它的社会属性使其从来都不是镜中月、水中花,脱离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大背景、社会思想理念发展之潮流,只能使爱情成为空中楼阁。
  (二)对大学生性与爱情观念的疏理与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春后期的群体,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关于性与爱情的一些意识观念,以进入大学作为契机,以前或明或暗、或有或无的爱情梦,在青年学子的谈资中、个人行为表现中已经明朗化、公开化。
  作为青春后期的当代青年人经常称自己是“新新人类”,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性、爱情、婚姻等问题的观念超前、行为前卫。然而通过自己教学的实际,还是看到了在他们的“新”观念“新”行为背后依然隐藏着大量的“旧”的观念与行为。现列举教学实例两则:
  (1)因学习的需要,几位学生到阅览室查阅有关性与爱情问题的有关资料,不料坐在他们身边的其他学生看着他们手里的书籍和资料带着异样的目光纷纷离开。周围学生的行为使我们的同学非常难堪,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深刻体验到了在高等学府这个知识的殿堂中,学习性与爱情知识是不合时宜不光彩的,通过正常渠道汲取这些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会接受到“特殊”礼遇的。
  (2)一位男生在课堂发言中认为,在爱情的问题上不应该有过多的条条框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这恐怕已成为眼下许多大学生的流行观念。
  以上两则例证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生对爱情及有关问题的所有看法,但是还是可以帮助我们从这样的角度来了解今日大学生的相关思想认识。
  在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堂互动讨论及课后交流中,学生们对于爱情专题内容的学习感触很深。学生们感到作为当代人,他们对爱情和性知识范畴的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了,而正常的学习途径和渠道太不畅通了,以至于一些同学更愿意到网络上去搜寻些色情网站以填充自己有关知识的不足。近年来我国淫秽色情网站会屡禁不止,受害者大多数是青少年。由于缺乏宏观和有效的社会诸多因素支撑与指导,青年学子的爱情多表现得比较脆弱与飘摇,经不得风雨的考验。
  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和看待爱情问题,我们认为爱情既是依附于每个个体的情感,也是整个社会人们思想认识水平、道德观和善恶美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条件、物质状况固然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但是人类爱情中从来都不可少了来自社会与精神方面强大力量的支撑。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爱情中物欲成分越少,爱情就越高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爱 情提供给人的精神满足时特殊的、多方面的,是许多其他的精神满足无法替代的。同时爱情关系本身也包含着复杂的心理结构关系,不是随便拿一把钥匙就可以轻易打开这把心锁的。

  一般来讲,恋爱中双方都要力争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包括心理状态和社会规范都要符合自己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异性的相关状态有所理解,这对于生活中的成年人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大学生虽然从生理年龄上已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但是由于他们本身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还很稚嫩、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正面临许多挑战,性心理发育并未成熟、性的社会特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对爱情所要求的性别角色扮演、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承担并不十分明了,更谈不上通过个人爱情问题的处理达到对社会道德的弘扬以及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了。
  
  三、通过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需要
  与社会大众一样,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他们的思想接受某种事物,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那些与大学生的相应需要及利益的实现有明确相关的事物,对他们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如果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被忽视,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疏导,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和帮助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但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还会在内心中产生抗拒接受该种事物的内部障碍。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们接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及其兴趣、爱好和各种实际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适应青年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教学平台与窗口,选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爱情话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探讨,是我们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与义务感既是爱情的基本条件,也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必有之内容,因此透过正确爱情观的教育本身就是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使心理学课程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课堂是大学生们接受知识的主渠道,要结合课程实际将健康的爱情观及性文化观念充实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溶入到他们的思想政治的综合素养中。几年来,通过课堂教育教学,使大学生对爱情和性有关问题的许多误解从最基本的概念中得到澄清,将爱情观从单纯、狭隘的生理层面引发出来,多角度剖析爱情的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使爱情所具有的高尚性、道德性凸显出来,取代传统误区中的低俗污秽,让大学生们追求和获取积极健康爱情有一个公正、光明的位置,避免大学生“无师自通”、自生自灭式爱情中的许多困扰与挫折,为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增力。
  当前国家大力治理淫秽色情网站的泛滥,正好说明了我们对广大青年在这个方面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的必要性,在今天日益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摆脱空洞、教条一味地进行大道理的宣讲,让男女大学生得到他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健康爱情教育与引导是十分迫切的,这也是他们学会做人必不可少的人生一课,课堂上是可以有爱情的一席之地的。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性别角色观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爱情总是要依附于性的,即男女两性之中。从生理、心理、社会的不同角度来看,男女两性既存在共有的社会角色,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各自不同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当今男女两性大学生在性角色的形成与定位上既要有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一般角色,即男女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进取的精神;又要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具有比较鲜明性别特征的青年人。
  我们努力追求的男女平等社会,应该是一个男性与女性享有同等机会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尊重和珍惜差异的丰富多彩的社会。这个问题在青年人处理爱情问题时显得尤其突出,我们认为男女平等并不等于男女无别,“因性施教”应该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爱情教育一个重要主题。我们应该顺着男女大学生先天的性别倾向来引导他们,让他们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学习并不断学会作为社会和家庭成员,男性和女性又需要分别分担什么样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爱情教育要使他们首先乐于做一个男性或女性,在一个性别差异客观存在的社会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一视同仁、长期采取中性、无性别化教育,一旦在他们进入真实社会生活时,会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社会适应不良反应问题,给他们的爱情蒙上阴影,给他们未来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消耗,也不利于他们发挥好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
  (四)置身高雅文化氛围,陶冶出健康的爱情观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谈情说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既然不能堵塞,莫如更好得加以疏导。因此,提高大学生在性爱、爱情方面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导大学生胸怀高远的社会理想,创设丰富多彩的、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高雅文化氛围,从科学、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社会情操,有健康的人生观(含有健康的爱情观)就成为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特殊使命。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为了今日校园中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未来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一筠,解读性的奥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议心理学理论在优化高数教学策略的应用

下一篇: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因素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