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8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1)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2)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3)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4)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好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少院校或个人承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开设“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科研、教学、实践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域在逐步拓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已有不少研究,而且国内有著作将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2]、陈家麟(2002)[3]。在这两本书中介绍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例如,国外有马斯洛和密特曼、斯柯特、科尔曼、阿卡夫、罗杰斯等;国内有黄坚厚、张春兴、王极盛、郑日昌、林崇德、吴增强、刘华山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陈家麟将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尽管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上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综观上述观点可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要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或诊断并进行干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从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出现,由此会给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胜枚举。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习、人际交往、择业、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心理辅导及治疗、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注重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数量上有所增长,研究领域也由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测量发展为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焦虑、抑郁、压力、应激、认知方式、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问题一直都受到广泛关注 [2,4~14]。
三、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这些探讨强调通过改善和营造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军校学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认真开展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针对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建立和完善军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启发军校学员辩证地看待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挫折,是解决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二是干预研究。这些干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15~17]。
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从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之初就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尝试不同模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各种教育理念、心理学说、人文科学观点为支撑,以本校实验为依托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浮出台面。梅清海等在全军50多所院校心理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渗透”、“三全式”、“四贴近”、“五位一体模式”[18]。
“两渗透”教育模式旨在发挥军校课程教学优势,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育的“高度”效应;将心理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扩大军校心理教育的“广度”效应。
“四贴近”教育模式旨在以影响军校学员重要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强化教育效果:(1)贴近时代,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这个心理教育平台应该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和攻防兼备的教育职能;(2)贴近社会现实,切准军校学员的心理脉搏;(3)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注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多渠道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认识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训练的原理和正确方法,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模式,为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和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情势;对于一些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解除心理痛苦;积极预防心理疾病;(4)贴近军校培训目标,着眼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认知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结构;培养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心理能力。
“五位一体”教育模式旨在确立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结构、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德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强化军校学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2)心理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智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提升军校学员智力发展水平;(3)心理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军事技能教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推动军校学员军事技能的学习;(4)在体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促进军校大学生提高身心素质 [19]。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347.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5.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5.
[4]刘婷.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63.
[5]林维丽.军校学员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凡.军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邵秀巧.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82.
[8]张静,王筱枚.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25.
[9]钱永才,龚渊文.军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33.
[10]白雪亮.军校学员郁闷心理分析与防范[j].中国青年研究,2007,(8):69.
[11]王京京,于宏.军校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7):50.
[12]曹守莲,石沙泉.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3):307.
[13]王海民,刘学敏,吴振峰.410名军校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701.
[14]王浩,苗丹民,朱霞.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801.
[15]张茂运.对军校学员人生格言的调查及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2):63l.
[16]颜宪军.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5,(6):267.
[17]韩向前,汤家彦,解亚宁,王益荣.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8):467.
[18]梅清海,周建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4,(5):45.
[19]王海民,谢福临,王兰爽.军校技指合训新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38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好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少院校或个人承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开设“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科研、教学、实践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域在逐步拓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已有不少研究,而且国内有著作将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2]、陈家麟(2002)[3]。在这两本书中介绍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例如,国外有马斯洛和密特曼、斯柯特、科尔曼、阿卡夫、罗杰斯等;国内有黄坚厚、张春兴、王极盛、郑日昌、林崇德、吴增强、刘华山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陈家麟将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尽管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上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综观上述观点可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要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或诊断并进行干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从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出现,由此会给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胜枚举。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习、人际交往、择业、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心理辅导及治疗、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注重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数量上有所增长,研究领域也由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测量发展为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焦虑、抑郁、压力、应激、认知方式、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问题一直都受到广泛关注 [2,4~14]。
三、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这些探讨强调通过改善和营造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军校学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认真开展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针对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建立和完善军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启发军校学员辩证地看待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挫折,是解决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二是干预研究。这些干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15~17]。
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从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之初就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尝试不同模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各种教育理念、心理学说、人文科学观点为支撑,以本校实验为依托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浮出台面。梅清海等在全军50多所院校心理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渗透”、“三全式”、“四贴近”、“五位一体模式”[18]。
“两渗透”教育模式旨在发挥军校课程教学优势,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育的“高度”效应;将心理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扩大军校心理教育的“广度”效应。
“三全式”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心理教育体系:把提高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军校心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军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医护人员、学生相互结合的教育合力,把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心理咨询、日常管理统一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贴近”教育模式旨在以影响军校学员重要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强化教育效果:(1)贴近时代,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这个心理教育平台应该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和攻防兼备的教育职能;(2)贴近社会现实,切准军校学员的心理脉搏;(3)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注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多渠道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认识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训练的原理和正确方法,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模式,为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和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情势;对于一些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解除心理痛苦;积极预防心理疾病;(4)贴近军校培训目标,着眼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认知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结构;培养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心理能力。
“五位一体”教育模式旨在确立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结构、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德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强化军校学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2)心理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智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提升军校学员智力发展水平;(3)心理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军事技能教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推动军校学员军事技能的学习;(4)在体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促进军校大学生提高身心素质 [19]。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347.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5.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5.
[4]刘婷.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63.
[5]林维丽.军校学员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凡.军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邵秀巧.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82.
[8]张静,王筱枚.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25.
[9]钱永才,龚渊文.军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33.
[10]白雪亮.军校学员郁闷心理分析与防范[j].中国青年研究,2007,(8):69.
[11]王京京,于宏.军校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7):50.
[12]曹守莲,石沙泉.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3):307.
[13]王海民,刘学敏,吴振峰.410名军校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701.
[14]王浩,苗丹民,朱霞.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801.
[15]张茂运.对军校学员人生格言的调查及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2):63l.
[16]颜宪军.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5,(6):267.
[17]韩向前,汤家彦,解亚宁,王益荣.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8):467.
[18]梅清海,周建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4,(5):45.
[19]王海民,谢福临,王兰爽.军校技指合训新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38
下一篇:把握学生心理进行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