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及重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9
〔论文摘要〕幸福是人的终极生活目的,是每个人的必然诉求。但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常常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为何远离教师?原因很多,本文从教师自身角度探讨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幸福,为重构幸福作准备。
  〔论文关键词〕幸福;教师;原因;建议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股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幸福感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也受到世人的关注,不仅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收获幸福,就连一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把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当作自己的执政目标。的确,幸福是人的终极生活目的,是每个人的必然诉求。然而,在众多研究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充满职业倦怠感,缺乏幸福感。在当下这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浓郁氛围中,教师却为何与幸福无缘呢?如何帮助教师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一、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导致教师缺失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划分与探讨:(1)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幸福观等。(2)教师自身以外的因素,如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类型、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少、社会关系等。心理学家们希望能像自然科学家研究物质世界一样,对教师幸福感也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把上述诸因素与幸福的关系逐一进行研究、探讨。不可否认,这种方法论下得到的相应结论与研究结果,对我们认识幸福及收获幸福有一定的帮助。但上述诸因素对教师幸福的影响作用到底是分散的、孤立的、静止的,还是动态、发展的、难以分离的,这些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交互作用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个人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及心理机能决定。因此,立足教师本身,才能找到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根本原因,才能寻求到帮助教师重构幸福感的最佳策略。
  原因之一:教师缺乏对幸福的认识与感悟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话题。所以,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各人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它与个体的认知取向息息相关,通过个体的反思与感悟得以提炼与升华。而个体的认知取向受个体的生活实践制约,如果一个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不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加以反思,进行感悟,那他的幸福观可能就是直观的、感性的。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由此可见一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淑兰教授在党课上也曾经问过学员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当时,大家一下子都懵了,刚刚从黑色七月里走出来的学员们哪里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调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人脸红(可能是怕别人说假)地说:“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有人一脸严肃:“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实现”,有人小声嘀咕:“是为了吃喝玩乐”……虽然,我早已忘记了王教授所给的答案,但她的这个提问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不错,这就是反思,这就是提炼,这就是在感悟。当然,我们不知道拿这两个问题问我们的教师会得到何种结果。我们不想以己度人地去猜测。但如果继续追问教师们,什么是幸福呢?同样,答案可能不得而知。回答什么是“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实践,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敏锐的洞察之心,时刻对人生加以反思、提炼,获得感悟。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悟,它高于感知,是理性的思考与认识。幸福是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从对工作、生活、家庭、学生、学校这些生活的组成元素的同一认识中产生的完美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幸福更是一个过程,个体自身、他人,社会与自然是这个过程发生发展需要的土壤,幸福观念正是个体在与自身、他人、社会及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由模糊到清晰,到逐渐形成。有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教学欲望,才可能有积极的成功体验,消极的体验才会随之消失。
  原因之二:教师缺乏积极的体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深刻的、稳定的体验与感受,那么自然与个体日常生活的体验紧密相连,因此,幸福感的获得需要个体日常生活积极体验的积累,如果个体的日常生活为消极情绪体验充斥,那就很难有所谓的幸福感了。积极的体验需要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需要教师有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是获得积极体验的前提。“我”不仅是收获积极体验的主体,也是个体加以考量的客体,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否则就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高人一等,殊不知却是夜郎自大,眼高手低,说的比做的多;也有的教师整天如同梦游一般,靠着经验教育教学,对教育教学也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永远以别人的价值判断为准,认为自己参透世间一切,殊不知却是妄自菲薄,缺乏主见。
  体验消极与积极常常不是由事物或事件决定的,而常常取决于我们看待事件的态度与信念,就像认知情绪abc理论所说,环境对个体来说,只是一个中性刺激,决定情绪的是你的认知与信念。
  积极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教师成功的经历与感受。但在许多教师看来,教师这种职业缺少的恰恰就是成功,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什么成功可言呢?笔者认为,成功感来源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把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是很难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只有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原因之三:教师缺乏收获幸福的途径
  布莱希特在他《三个芬尼》的歌剧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是在追逐幸福,殊不知,大家追逐幸福,而幸福却在追逐着你。的确,每个人都在终日忙忙碌碌地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在哪儿?笔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可以来自以下途径:(1)教育教学的过程。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有的教师仅仅把教育教学当作是工作与任务,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有的教师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和学生知识共享、情感交融的过程,他们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们与课堂、与学生融为一体,一起进入人课合一的幸福境界。(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应该来源于自己的充实与发展。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学生从进入师范大学那一天起,就开始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亦步亦趋地完成既定目标,顺利走上教师岗位,然后在实践中完成“新手教师—胜任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的转化与蜕变。然而,在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与学校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发展应该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所以,不主动,也不关心;而一些教师自身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缺乏发展的规划、方法与途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常常只有在上述机构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很少有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所谓的职业规划。试想,这种有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思想的和尚怎么能是一个幸福的和尚呢?(3)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幸福,是因为爱和被爱。教师要想幸福,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爱中付出,在付出中收获,这样,付出就成了爱,就成了享受。因此,爱是动力,也是获得幸福体验的途径,爱与幸福融为一体。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发现、创造、收获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天上的馅饼,它不会按照随机的原则掉到一个人的头上。获得幸福,需要准备,更需要能力。幸福能力是教师发现、创造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貌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精神焕发,保持青春与活力,而有的教师则牢骚满腹,脸上愁云密布呢?道理很简单,幸福的教师通常有一颗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宽容、善于发现与善于感恩的心。他们具备了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与快乐、收获幸福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则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他们还没有作好获得幸福的准备,常常跟着感觉走,容易受外在事件的影响,不会转变视角看待问题,他们体验到的是工作的枯燥、乏味、单调、缺乏竞争与激励,学生调皮捣蛋,工资低得可怜等教师职业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他们完全忽略了教师职业中固有的“积极”色彩。幸福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及胜任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前者要求教师提高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后者则要求教师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二、帮助教师重建幸福的几点建议
  
  1.善于自我反思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活得有意义”。怎样才能有意义,只有通过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找到幸福与意义的标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去评判当下的生活是否幸福。当然,幸福还是一个过程,回想过去的时候,它叫满足;面对现在的时候,它叫幸福;指向未来的时候,它叫乐观。只有反思,我们才能调整状态,形成幸福感,获得幸福能力,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2.提高积极心向
  不可否认,人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的空想中,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是否是人幸福的全部,人的幸福感是否会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强?一些渴望拥有丰富物质资料的人常说,如果他拥有了多少财富时,他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缺少的往往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缺乏看待问题的积极心向。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即使面对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以个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是受个体的认识观决定的。诚如有人所说:“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实践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心向是个体主动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观念、信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的确,在教师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工资不高,压力太大,工作重复性太强,学生个性十足,等等。但是当教师具备了这种积极心向的时候,他就会想方设法赋予这些普通的或者消极的事件以积极意义:工资不高,但也不低,够自己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略有盈余;压力虽然太大,正好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虽然重复,但当面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可爱而充满诗意的灵动;学生个性十足是因为我们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没有因为我们而丧失自我,等等。
  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的智者,他拥有积极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他会积极地应对环境,在貌似没有出路的困境中寻找出路;他会把生活、人生、幸福、工作很好地融为一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中感受幸福时光。
  3.学会“自我超越”
  我们常说“超越”。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超越别人,其实,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人摆脱自己固有的局限性的时候,幸福就在来到了他的身边。“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无知、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却绝不会动摇他们的自信;“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扩展与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自我超越”的人是善于创造的人,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而不是所谓的俗务。自我超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搞清楚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是挣钱,是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还是学生的积极变化?这就构成了一个美好“愿景”。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以便能更清楚地看清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要把二者合而为一。我们说,当教师心中有了一个美好“愿景”的时候,当教师学会了自我超越的时候,不仅可以激发工作的动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体验到幸福感。
  4.寻找幸福归属
  马斯洛把归属与爱当作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认为这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这种观点不是偶然,因为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需要一个归属。中国有落叶归根之说,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主演了一部电影叫《落叶归根》,其表达的思想与我们所要论证的问题不谋而合。因此,归属是人情感的寄托,是人工作与生活的坚强后盾,教师需要找到自己的归属,包括工作的归属、情感的归属、生活的归属。只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才能发现学生之美、工作之美、生活之美,才能让我们在美中幸福地生活。
  当然,教师的归属可以是多元的,如,既可以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喜悦,也可以是学生发生的积极的身心变化;既可以是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可以是同事之间的关心;既可以是对教学自主权的向往,也可以是对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的攻克。当然,教师的归属也可以是变化的、综合的。无论怎样,有归属的教师是有目标的教师,有目标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能有感悟,再加上积极的心向与自我超越的能力,幸福将属于教师,而不再远离。

上一篇:心理教育 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下一篇:如何面对和正确解决开学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