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自我延迟满足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9
〔论文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延迟满足和心理素质的研究,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延迟满足的概念及其心理机制,儿童心理素质的概念及主要成分,并尝试探讨了延迟满足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儿童;延迟满足;心理素质
一、延迟满足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1.认知
(1)注意能力的发展。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对奖励物的注意会缩短延迟的时间,而奖励物没有在场或者个体不去注意奖励物,那么延迟时间将会加长。mischel在认知神经研究的基础上,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对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冷”系统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热”系统,是情绪和恐惧的基础,是由先天释放刺激所控制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或奖励物的唤醒特征上,它可以削弱延迟满足。“热”系统发展比“冷”系统早,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发挥主要功能作用,因此儿童表现为十分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儿童也意识到自发地使用冷注意调配策略有利于延迟。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更直接地测试对奖励物的思维所产生的效果,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不管奖励物出现还是被遮盖起来,学前儿童在等待期间如被指引思考奖励物,那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都将很短,不足5分钟;但当儿童被指引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不管奖励物是否在儿童注意视线内,平均等待的时间都在10分钟以上;而当儿童没有任何分心思考的指引时,出现奖励物的情境儿童延迟的时间最短,不足1分钟。显然,认知的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暴露于实际奖励物的强大刺激影响,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
(3)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抽象(abstraction)的策略似乎比分心(distraction)更为有效。mischel和moore(1973)发现:当儿童直接暴露在真实刺激物的情境中,他们很难做到较长时间的等待;而当儿童出现在以幻灯片呈现的刺激物影像(抽象表象)情境中,他们则较容易做到长时间的等待。可见,不同抽象程度的刺激呈现模式影响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行为。在此基础上,moore等人教导儿童对刺激物作心理的认知转变,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奖励图片时,如果将图片假想成真实奖励物的话,延迟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相反,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的时间。另外,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的抽象的、“冷”(cool)的属性,而不是注意刺激物诱人的、唤醒特征的“热”(hot)的物质,也会促进延迟等待。
简言之,个体如何对依随关系中的奖励物进行认知编码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显然,对奖励物的抽象认知表征对于延迟行为起到更为强大的决定作用。
(4)元认知策略的发展。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了解与意识。mischel&mischel(1983)对学前至小学6年级的儿童进行了延迟策略元认知知识的研究。研究表明,4岁儿童通常偏爱那些对于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极为困难。到5岁,儿童开始理解对于延迟满足有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二是选择有效的分心策略。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直到小学3年级,才逐渐开始能够使用;到6年级,儿童已显著地采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
2.语言。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两岁儿童的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的策略出现。
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其对言语的调节功能及言语形式的简述得到了不少研究支持:一方面显示自我言语确实在4~10岁儿童身上表现明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形式由外部言语逐渐内化为内部言语思维,当个体在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内部言语思维又会外化为外部自我言语的形式;另一方面,儿童自我言语的使用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和任务的完成,从而起到调节的作用。
鲁利亚发现言语控制的来源及形式(声音运动/语义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并将儿童社会化中言语调节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3岁),只有成人的外部言语能够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且成人言语只具有控制的启动功能,显然这一阶段控制行为的言语是其运动形式而不是语义内容;第二阶段(3~5岁),成人言语具有控制行为启动和抑制两种功能,儿童自己的言语只具有启动行为的功能,说明这一阶段言语的语义内容开始发生作用;第三阶段(5岁左右),儿童内部言语充当自我指导的功能,从而实现由外部言语调节向内部言语调节的转变。
在传统的延迟满足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言语的调节作用得到了有力支持。对于幼小的儿童,产生言语的自我指导要有利于延迟满足,但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并不重要,与任务相关或不相关的言语都同等有效;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就显得很有意义,只有与任务相关的言语指导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3.情绪。smith&lazarus(1990)曾指出,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对个体有害还是有益,都能触动情绪反应,人们感受到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调节的努力和目标追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则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消极的情绪降低了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和自我效能感。
4.个性特征。ockj.(1983)研究了延迟满足与个性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男孩被描述为:深思熟虑、注意力集中、讲道理、合作,对动机和情绪冲动的控制;能延迟满足的女孩,其个性特征是:聪明、有智谋,同时与延迟满足相关的这些个性特征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funderandblock(1989)延续了青春期儿童延迟满足的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更有责任感、有能力、对智力问题感兴趣、过度控制;在反抗性、不可预测性、自我放任、敌意等个性特征上反应较低。延迟满足与智商、自我控制、自我韧力存在正相关,说明延迟满足能力与基本的认知技能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密切关联。mischel,shoda,peake(1988,1990)对学前期儿童延迟满足行为的长期预测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学前阶段就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十年之后,在父母的评定中与延迟满足相关的特征有:不易受挫折的打击,在挫折情境中更易展示自我控制;受到激励时,学业表现很好;不易受诱惑,当面临选择时,朝向自我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追求即时满足;聪明、有智慧;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力集中等。
三、幼儿自我延迟满足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2.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衡量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素质中的个性维度关系密切。在儿童的心理素质成分中包含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控制直接、短期的欲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通过控制自己来达到某种目的。mischel的“糖果实验”表明,自制型的孩子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好,自信,耐挫折,不易放弃,人际关系较好。因此,适当延迟对儿童欲望、要求的满足,让他们学会等待和控制情绪,这种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3.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能够使儿童更乐于参与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情感则导致更加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
想象力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密切相关。想象是指在外界现实刺激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moore等人(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的研究表明,儿童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时间,这表明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思维力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关系密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心理活动发生质变,让儿童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性行为。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换句话说就是思维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儿童延迟满足能力提高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策略出现的。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与心理素质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将促进自我满足能力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儿童;延迟满足;心理素质
一、延迟满足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1.认知
(1)注意能力的发展。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对奖励物的注意会缩短延迟的时间,而奖励物没有在场或者个体不去注意奖励物,那么延迟时间将会加长。mischel在认知神经研究的基础上,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对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冷”系统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热”系统,是情绪和恐惧的基础,是由先天释放刺激所控制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或奖励物的唤醒特征上,它可以削弱延迟满足。“热”系统发展比“冷”系统早,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发挥主要功能作用,因此儿童表现为十分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儿童也意识到自发地使用冷注意调配策略有利于延迟。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更直接地测试对奖励物的思维所产生的效果,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不管奖励物出现还是被遮盖起来,学前儿童在等待期间如被指引思考奖励物,那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都将很短,不足5分钟;但当儿童被指引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不管奖励物是否在儿童注意视线内,平均等待的时间都在10分钟以上;而当儿童没有任何分心思考的指引时,出现奖励物的情境儿童延迟的时间最短,不足1分钟。显然,认知的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暴露于实际奖励物的强大刺激影响,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
(3)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抽象(abstraction)的策略似乎比分心(distraction)更为有效。mischel和moore(1973)发现:当儿童直接暴露在真实刺激物的情境中,他们很难做到较长时间的等待;而当儿童出现在以幻灯片呈现的刺激物影像(抽象表象)情境中,他们则较容易做到长时间的等待。可见,不同抽象程度的刺激呈现模式影响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行为。在此基础上,moore等人教导儿童对刺激物作心理的认知转变,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奖励图片时,如果将图片假想成真实奖励物的话,延迟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相反,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的时间。另外,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的抽象的、“冷”(cool)的属性,而不是注意刺激物诱人的、唤醒特征的“热”(hot)的物质,也会促进延迟等待。
简言之,个体如何对依随关系中的奖励物进行认知编码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显然,对奖励物的抽象认知表征对于延迟行为起到更为强大的决定作用。
(4)元认知策略的发展。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了解与意识。mischel&mischel(1983)对学前至小学6年级的儿童进行了延迟策略元认知知识的研究。研究表明,4岁儿童通常偏爱那些对于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极为困难。到5岁,儿童开始理解对于延迟满足有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二是选择有效的分心策略。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直到小学3年级,才逐渐开始能够使用;到6年级,儿童已显著地采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
2.语言。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两岁儿童的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的策略出现。
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其对言语的调节功能及言语形式的简述得到了不少研究支持:一方面显示自我言语确实在4~10岁儿童身上表现明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形式由外部言语逐渐内化为内部言语思维,当个体在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内部言语思维又会外化为外部自我言语的形式;另一方面,儿童自我言语的使用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和任务的完成,从而起到调节的作用。
鲁利亚发现言语控制的来源及形式(声音运动/语义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并将儿童社会化中言语调节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3岁),只有成人的外部言语能够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且成人言语只具有控制的启动功能,显然这一阶段控制行为的言语是其运动形式而不是语义内容;第二阶段(3~5岁),成人言语具有控制行为启动和抑制两种功能,儿童自己的言语只具有启动行为的功能,说明这一阶段言语的语义内容开始发生作用;第三阶段(5岁左右),儿童内部言语充当自我指导的功能,从而实现由外部言语调节向内部言语调节的转变。
在传统的延迟满足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言语的调节作用得到了有力支持。对于幼小的儿童,产生言语的自我指导要有利于延迟满足,但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并不重要,与任务相关或不相关的言语都同等有效;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就显得很有意义,只有与任务相关的言语指导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3.情绪。smith&lazarus(1990)曾指出,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对个体有害还是有益,都能触动情绪反应,人们感受到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调节的努力和目标追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则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消极的情绪降低了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和自我效能感。
4.个性特征。ockj.(1983)研究了延迟满足与个性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男孩被描述为:深思熟虑、注意力集中、讲道理、合作,对动机和情绪冲动的控制;能延迟满足的女孩,其个性特征是:聪明、有智谋,同时与延迟满足相关的这些个性特征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funderandblock(1989)延续了青春期儿童延迟满足的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更有责任感、有能力、对智力问题感兴趣、过度控制;在反抗性、不可预测性、自我放任、敌意等个性特征上反应较低。延迟满足与智商、自我控制、自我韧力存在正相关,说明延迟满足能力与基本的认知技能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密切关联。mischel,shoda,peake(1988,1990)对学前期儿童延迟满足行为的长期预测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学前阶段就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十年之后,在父母的评定中与延迟满足相关的特征有:不易受挫折的打击,在挫折情境中更易展示自我控制;受到激励时,学业表现很好;不易受诱惑,当面临选择时,朝向自我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追求即时满足;聪明、有智慧;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力集中等。
三、幼儿自我延迟满足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1.幼儿心理素质的成分。梁运佳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素质并未完全分化为三个清晰的维度,这说明幼儿时期的心理素质处于萌芽状态,各心理素质的成分之间并未清楚分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幼儿心理成分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混乱到各种心理成分逐渐产生的过程。随着幼儿的成长,活动范围扩大、经验日益丰富,幼儿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提高帮助幼儿逐渐认识自我和周围的环境。前者使幼儿发展起自信心、自主性等与个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后者使幼儿慢慢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能力逐渐加强,同情心、合作性等适应性成分发展起来。而适应性能力的加强又促进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幼儿心理素质是相互促进的整体,在这种相互促进中,幼儿心理素质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幼儿心理素质未完全分化为三个清晰维度,具有整体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包括16个基本成分: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情感、自主性、敢为性、想象力、表达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性、同情心、合作性、交往礼仪、解决冲突、环境适应。
2.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衡量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素质中的个性维度关系密切。在儿童的心理素质成分中包含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控制直接、短期的欲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通过控制自己来达到某种目的。mischel的“糖果实验”表明,自制型的孩子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好,自信,耐挫折,不易放弃,人际关系较好。因此,适当延迟对儿童欲望、要求的满足,让他们学会等待和控制情绪,这种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3.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能够使儿童更乐于参与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情感则导致更加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
想象力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密切相关。想象是指在外界现实刺激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moore等人(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的研究表明,儿童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时间,这表明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思维力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关系密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心理活动发生质变,让儿童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性行为。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换句话说就是思维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儿童延迟满足能力提高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策略出现的。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与心理素质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将促进自我满足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试析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谦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