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及就业心理辅导对
发布时间:2015-07-08 08:49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心理现状辅导对策
论文摘要: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就业心理辅导的几项对策:就业心理辅导从新生开始,应用全程化模式;重视培养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
面对日趋严峻和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探索新的内容和方式,向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实效化的指导模式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此,笔者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在校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心理辅导的改进展开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一至三年级300名学生。
调查内容: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自我认知与评价、就业形势认识、择业意愿、择业方式、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及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各年级学生就业心理。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发放给接受调查的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8份,回收率89.3%。访谈法采用约谈的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30名,进行沟通对话,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心理状况以及人生发展设想等方面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就业心理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2%、大三34%。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自卑和困惑等。择业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盲目和矛盾的心理。近几年建筑类高职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寻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选择工作的过程实际是对自我、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认识和评估过程,学生认识不清、评估不准,不能平衡工作地点、条件、薪资、个人发展前景等现实情况与自身期望值之间的反差,或者和别的同学反差过大,发生心理冲突,矛盾纠结,进而产生失落、焦虑、困惑、自卑和犹豫等不利心理。面对就业感到焦虑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23%、大三10%;感到恐惧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44%、大二2%、大三o%。因就业问题失眠的占2.15%。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自信,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多数选择自我调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选择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0%、大二21%、大三76%。觉得自己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大一2.22%、大二40%、大三12%。遭遇心理问题时选择向心理教育机构求助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66%、大二58%、大三2%。
(二)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普遍的走向为务实理性。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分别是:大一86.67%、大二60%、大三78%。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呈现注重个人发展的特点。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所学相关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条件,注重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资本的积累,努力拓宽职场空间,为自身创业和二次择业打下基础,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三)就业准备
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一般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5.56%、大二35%、大三15%。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勉强应付就业需要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9%、大三59%。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3.33%、大二23%、大三51%。而写了自我规划书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49%、大三68%。可见,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缺乏主动规划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明确的计划,就业准备严重不足,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意识不强。
三、调查分析
参照其他地区院校的就业心理调查,如邱东升等在《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提出,有46.8%的毕业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7.8%的毕业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1.3%的毕业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刘小兰等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一文中提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选择“不乐观”的学生占39.5%。刘文晓等在《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石河子大学的调查》中指出,有47.4%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张敏等在《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22.73%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就业准备。由此,可以归纳出当前大学生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让人满意,悲观、焦虑、困惑等不良心理现象比较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缺乏竞争勇气和意识;就业心理各年级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和特性;选择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较大。
首先,就业心理指导应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各阶段相互关联,各有侧重。一年级新生处在适应期,他们虽然明白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存在盲目性。一年级的就业心理指导重点是职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专业介绍和分析、自我认知和评估,以及自我职业认知测评、职业匹配测评、职业心理测评等专业工具,帮助学生对自我和职业有基本了解,形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将专业学习和就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快进入状态,尽早为就业作准备。大二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心态、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准备,逐步具备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向职业目标靠近。在毕业学年阶段,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择业方法和渠道,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和策略,掌握就业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其次,应重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就业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意识,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调查显示高职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备受就业问题的困扰,产生焦虑、退缩、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反映出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积极的就业心
理素质应该是自信乐观、敢于竞争,并且会适时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择业机制,决定了要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通过竞争追求成功和理想。培养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职业认知以及对环境、社会、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这也是积极的就业心理的建立基础。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明确目标、受挫心理准备、积极暗示法、转移法、合理宣泄、变换角度、寻求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等。
最后,应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就业心理辅导参与人员的范围,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价值观、职业理想等各不相同,他们的就业行为必然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就业心理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统一的就业心理指导之外,还应以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作为必要补充。通过心理调查、访谈以及设立心理咨询室、就业咨询热线、信箱、论坛等多种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收集各种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座谈或者选择性地开展个别就业心理辅导,使就业辅导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也更具实效。
除了专职教师,还应该延伸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团、校友会、专业学会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用人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专兼职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整合开发利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起沟通桥梁,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敏,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3]邱东升,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5)
[4]刘小兰,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8(19)
[5]刘文晓,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石河子大学的调查[j],教育与社会,2008(7)
论文摘要: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就业心理辅导的几项对策:就业心理辅导从新生开始,应用全程化模式;重视培养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
面对日趋严峻和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探索新的内容和方式,向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实效化的指导模式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此,笔者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在校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心理辅导的改进展开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一至三年级300名学生。
调查内容: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自我认知与评价、就业形势认识、择业意愿、择业方式、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及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各年级学生就业心理。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发放给接受调查的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8份,回收率89.3%。访谈法采用约谈的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30名,进行沟通对话,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心理状况以及人生发展设想等方面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就业心理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2%、大三34%。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自卑和困惑等。择业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盲目和矛盾的心理。近几年建筑类高职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寻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选择工作的过程实际是对自我、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认识和评估过程,学生认识不清、评估不准,不能平衡工作地点、条件、薪资、个人发展前景等现实情况与自身期望值之间的反差,或者和别的同学反差过大,发生心理冲突,矛盾纠结,进而产生失落、焦虑、困惑、自卑和犹豫等不利心理。面对就业感到焦虑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23%、大三10%;感到恐惧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44%、大二2%、大三o%。因就业问题失眠的占2.15%。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自信,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多数选择自我调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选择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0%、大二21%、大三76%。觉得自己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大一2.22%、大二40%、大三12%。遭遇心理问题时选择向心理教育机构求助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66%、大二58%、大三2%。
(二)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普遍的走向为务实理性。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分别是:大一86.67%、大二60%、大三78%。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呈现注重个人发展的特点。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所学相关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条件,注重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资本的积累,努力拓宽职场空间,为自身创业和二次择业打下基础,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三)就业准备
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一般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5.56%、大二35%、大三15%。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勉强应付就业需要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9%、大三59%。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3.33%、大二23%、大三51%。而写了自我规划书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49%、大三68%。可见,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缺乏主动规划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明确的计划,就业准备严重不足,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意识不强。
三、调查分析
参照其他地区院校的就业心理调查,如邱东升等在《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提出,有46.8%的毕业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7.8%的毕业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1.3%的毕业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刘小兰等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一文中提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选择“不乐观”的学生占39.5%。刘文晓等在《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石河子大学的调查》中指出,有47.4%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张敏等在《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22.73%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就业准备。由此,可以归纳出当前大学生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让人满意,悲观、焦虑、困惑等不良心理现象比较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缺乏竞争勇气和意识;就业心理各年级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和特性;选择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较大。
四、就业心理辅导对策
首先,就业心理指导应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各阶段相互关联,各有侧重。一年级新生处在适应期,他们虽然明白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存在盲目性。一年级的就业心理指导重点是职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专业介绍和分析、自我认知和评估,以及自我职业认知测评、职业匹配测评、职业心理测评等专业工具,帮助学生对自我和职业有基本了解,形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将专业学习和就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快进入状态,尽早为就业作准备。大二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心态、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准备,逐步具备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向职业目标靠近。在毕业学年阶段,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择业方法和渠道,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和策略,掌握就业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其次,应重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就业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意识,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调查显示高职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备受就业问题的困扰,产生焦虑、退缩、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反映出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积极的就业心
理素质应该是自信乐观、敢于竞争,并且会适时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择业机制,决定了要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通过竞争追求成功和理想。培养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职业认知以及对环境、社会、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这也是积极的就业心理的建立基础。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明确目标、受挫心理准备、积极暗示法、转移法、合理宣泄、变换角度、寻求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等。
最后,应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就业心理辅导参与人员的范围,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价值观、职业理想等各不相同,他们的就业行为必然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就业心理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统一的就业心理指导之外,还应以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作为必要补充。通过心理调查、访谈以及设立心理咨询室、就业咨询热线、信箱、论坛等多种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收集各种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座谈或者选择性地开展个别就业心理辅导,使就业辅导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也更具实效。
除了专职教师,还应该延伸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团、校友会、专业学会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用人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专兼职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整合开发利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起沟通桥梁,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敏,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3]邱东升,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5)
[4]刘小兰,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8(19)
[5]刘文晓,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石河子大学的调查[j],教育与社会,2008(7)
上一篇: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
下一篇:关于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