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组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0
摘要:新形势下对人才选拔的层次和标准在不断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展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理品质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3.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
4.郑希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5.班主任杂志.
关键词:心理品质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加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3.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
4.郑希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5.班主任杂志.
上一篇:浅谈安全心理因素对安全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