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理环境对戏曲声乐教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0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兼有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因而格外爱到人们的青睐。
  相比之下,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们戏曲教育界,似乎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人们常说,“这个孩子唱得太紧张啦”,“那个学生一上台就打折扣”……等等。至于造成这种“紧张”或“打折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或者理论地概括系统地总结。
  很显然,学生需要一个自然、融洽、和谐、信任的环境和气氛。可是这一点有时还不太容易做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还存在一些导致学生心理平衡失调的“病源”。这些“病源”大致来源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属于“医源性”的,二是属于“师源性”的。第三当推学生的主观原因。
  一、医源性因素
  主要指有时由于我们不太注意需要用嗓子的演员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青少年演员)在给患者检查或诊治时,无形中给患者造成了精神上的包袱,同时只注重药物的常规治疗,不太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一些性情急燥的病人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人为的拉长了病程。
  二、师源性因素
  师源,泛指教师。实际上还应该包含学校的领导以及负责学生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的辅导员等。
  因为戏曲院校的学生,自少儿时期起,便离开父母家庭来到学校,在学校要度过漫长的时期(少则3-4年,多则5-6年),而这一时期的思想、身体、以及专业技能等都是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学生形象和灵魂的设计师,是学生今后得以成才的关键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戏曲艺术教育较之普通教育更为复杂、更为特殊。它有机地综合许多学科于一体。虽然各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一面,但是各学科之间那种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却是难以分割的。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求各学科之间必须协调配合。只有协调地配合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和良好的心理环境。
  但是,不难看到在我们教学中至今仍有许多不够协调的地方。比方戏曲声乐教学,到目前为止仍然频频出现歌曲声乐教师与戏曲声乐教师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打架”现象。虽说我们有些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为了协调解决这种矛盾曾作过许多尝试。为探求一条“洋为中用”“戏歌结合”,风格多样的教学路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遗憾的是,能够开垦播种的“实验田”,实在还太小。“经营”方式也只能维持“个体户”式的劳作形式。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一时难以沟通我们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与西洋美声唱法这两大学派在戏曲声乐教学中,观点与方法上的分歧。
这种分歧是由来已久的,对此,究竟怎么认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情绪问题,教师的认识不能达到相对的统一,势必将学生搞得昏昏然、无所适从。那么,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是可以的。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原则。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下决心,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科学性,又能保持我们的本民族声腔艺术特色和风格的歌唱发声方法来改进和丰富我们的戏曲声腔教学。

  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问题并非象我说的那么简单,需要坐定共同来进行研讨。我认为我们戏曲院校,应该强调自己特点。对戏曲声乐教学中我们长期沿用的一整套老式的传统教学法。固然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但也应该看到,它也有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我们今天从别人那里吸收些新的东西,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求得到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戏曲艺术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的观众的审美要求,这是看问题的着眼点。绝不是说用别人的,外来的东西将我们自己来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弄得自己面目全非。换言之,我们吸收外来的东西目的不是为了“西化”,而是为了“化西”这个观点我想是绝不能改变的。
  统一教师的认识这只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谐调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出人才。反之,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给教与学双方带来莫大的苦恼和隔阂这是不利于我们的事业的。
  具体一点说,就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启发诱导学生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摒弃那种按一定的模式,生搬硬套;不论自己嗓音特点,纯粹模仿他人的做法。应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思考、多辨别,以便多采撷、积累,用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总之一句话,我们的教学不能抑制学生的自我发展,应大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确定行动意向。我想这正是创造自然和谐心理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现代戏曲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人的噪音条件不可能同一标准。必然有好一些的,也有差一些的。而这种“好”和“差”对青少年来说,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只是暂时的,甚至还可能互相转化。学生囿于经验,不一定懂得其中的道理,同伴们在一起,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高强度竞争,逞能的心理势态。不大讲科学,以为噪门越响越好,“拔”得越高越有戏唱。因此,高兴起来就扯着脖子喊,活象一群好胜的公鸡,(男生中表现比较突出)。条件好些的,力图保持“优势”,条件差些的,也竭力想改变“劣势”,于是,不时地进行“较量”。
  往往嗓子因为用声不得法或用声过度而引起劳损致使嗓音出现病变。到这种地步,他们便会觉得恐惧、悲观,情绪会一落千太,认为一切都“完了”。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喊,错误地理解“金嗓子”就是这样练就的……如此下去“倒呛”毁嗓的厄运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又、青少年到了青春期,由于生理上发生急剧地变化各部分器官日渐成熟,男女同学处在一起便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神秘感、好奇感和互相爱慕的心理。有些孩子在异性面前,变得特别爱显示自己,一有机会便想“露一手”,以吸引对方的注意或试图以此获取异性的好感,甚至有些孩子会在意念上产生性的冲动。这些都是十分自然的生理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但如果对此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知识,对学生身心和嗓子的健康无疑是十分有害的。
  故在现代戏曲艺术教育中,有必要开设一门艺术心理学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广为运用。教师懂得一些心理学,可以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努力克服消极的心理情绪,这对提高戏曲教育的成才率将有很大的好处。

上一篇:试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症状 形成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灾后青少年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