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1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意见》
中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尤其在环境适应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恋爱婚姻方面,职业规划、生命价值、人格完善和情绪调节方面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 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 高校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和锻炼呢? 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何谓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悦纳自我,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够理性面对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对于他们而言, 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非常重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笔者作为在高校中工作的教师, 不得不说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都不太健康, 身体一般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需要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载体。所谓科学的生活方式,具体为生活有规律、能够做到劳逸结合、能够科学用脑、不吸烟、少饮酒、注重健康饮食。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导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优秀的人才或者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一般都具备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到, 关键在于自身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能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通过劳逸结合,提升自身全面素养。
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调整自我认知结构、自我情绪调节、自我反省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突出特点在于人的生理结构逐渐成熟,心理则起伏不定。原因在于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欠缺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远远落后于生理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发生很多令人尴尬困惑的事情。鉴于此,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日新月异。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人而言, 必定会在繁杂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的产生,解决不仅仅在于学校家庭,也在于学生个人的调节能力。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在于将保持心理健康的理念给予学生,帮助学生在挫折和冲突中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正视现实。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社会交往。
随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个体人的社会化程度会越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能脱离社会存在,只有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拓展社会交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共享,才能激活内心的世界,丰富人的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心理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于学生应该有良师益友般的魅力。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心理教师的认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误区,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就是无所不能的神,过于依赖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和算卦的一样,就是故弄玄虚,不值得信任。
作为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信赖感,一方面相信心理学,另一方面信赖心理教师。
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教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作为心理教师应该将这个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能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减少心理障碍,进而保障身心健康。
六、推动生命价值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很大程度上源起于不断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每年入学和毕业都是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一些学生采取了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指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相较于以往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次鲜明地指出了生命教育应放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并且应该成为教师上课讲授的重点。笔者很赞同,这绝对是巨大的进步。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痛心地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对他们而言意义何在,往往都不屑去考虑,就是如此心态,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采取极端手段,不负责任地结束生命。笔者认为进行生命教育关键在于爱的教育,如果能让学生在自己生活周围感受到爱,感受到真情,感受到鼓励,那么就会主动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生命于人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来正确地认识,而不是在社会转型期迷失了自己。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应该以此为自己的工作名言,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走向科学正确的方向, 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全面素质人才。
中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尤其在环境适应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恋爱婚姻方面,职业规划、生命价值、人格完善和情绪调节方面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 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 高校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和锻炼呢? 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何谓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悦纳自我,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够理性面对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对于他们而言, 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非常重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笔者作为在高校中工作的教师, 不得不说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都不太健康, 身体一般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需要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载体。所谓科学的生活方式,具体为生活有规律、能够做到劳逸结合、能够科学用脑、不吸烟、少饮酒、注重健康饮食。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导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优秀的人才或者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一般都具备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到, 关键在于自身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能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通过劳逸结合,提升自身全面素养。
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调整自我认知结构、自我情绪调节、自我反省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突出特点在于人的生理结构逐渐成熟,心理则起伏不定。原因在于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欠缺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远远落后于生理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发生很多令人尴尬困惑的事情。鉴于此,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日新月异。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人而言, 必定会在繁杂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的产生,解决不仅仅在于学校家庭,也在于学生个人的调节能力。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在于将保持心理健康的理念给予学生,帮助学生在挫折和冲突中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正视现实。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社会交往。
随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个体人的社会化程度会越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能脱离社会存在,只有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拓展社会交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共享,才能激活内心的世界,丰富人的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五、给予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使其正确对待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于学生应该有良师益友般的魅力。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心理教师的认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误区,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就是无所不能的神,过于依赖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和算卦的一样,就是故弄玄虚,不值得信任。
作为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信赖感,一方面相信心理学,另一方面信赖心理教师。
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教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作为心理教师应该将这个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能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减少心理障碍,进而保障身心健康。
六、推动生命价值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很大程度上源起于不断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每年入学和毕业都是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一些学生采取了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指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相较于以往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次鲜明地指出了生命教育应放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并且应该成为教师上课讲授的重点。笔者很赞同,这绝对是巨大的进步。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痛心地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对他们而言意义何在,往往都不屑去考虑,就是如此心态,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采取极端手段,不负责任地结束生命。笔者认为进行生命教育关键在于爱的教育,如果能让学生在自己生活周围感受到爱,感受到真情,感受到鼓励,那么就会主动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生命于人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来正确地认识,而不是在社会转型期迷失了自己。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应该以此为自己的工作名言,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走向科学正确的方向, 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全面素质人才。
下一篇:试论心理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