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的中学校本心理的开发

发布时间:2015-07-24 0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传统心理学理念下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拘泥于讲授知识,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双方缺乏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特殊的认知互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为主要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为依据,做到积极发展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建构有效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并组织有效科学的课后反馈。开发建构中学阶段的校本心理课程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对积极心理学的界定,目前较为流行的理论表述为,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主观幸福感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首要位置。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等。
  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校本心理课程的积极定位
  1.校本心理课程目标的积极定位取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在以往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及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因此,在校本心理课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首先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为目标,以增强学生生活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增进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为切入点,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活动的主观控制,对活动事件的积极解释,进而增进学生积极体验,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外动机,发展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利他行为习惯,增强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的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促进高中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2.校本心理课程内容紧贴学生生活
  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倡导学生用积极心态去解读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积极心理发展紧密关联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讲解、训练,将心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对接,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认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科学,体会主观自我认识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事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找寻对生活事件积极认知的规律,发现自我存在的积极价值,挖掘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
  3.校本心理课程的实施以学生活动为导向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是通过活动的方式。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体验是形成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只有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国外学者刘易斯和克里沃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具有高希望并能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如主动与人交流,参加娱乐活动等)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有更少的焦虑情绪,并且生活更积极。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
  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校本心理课的设置更需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确立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课堂,以团体心理辅导课和专业心理教育课的授课方式,采用行为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活动形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感受和领悟,提升心理品质的价值。
  4.校本心理课程采用正向的课堂反馈机制
  在教育学领域,反馈主要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表现的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心理现象,正向反馈是指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反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不是落脚于教师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更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心理学家布朗通过心理实验证明学生自身主动的正向反馈要优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正向反馈。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形成性学生自主评价为主,提倡正向评价。通过师生积极的互动反馈来形成积极的课堂组织系统。
  因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特别注重对学生正向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主动、及时的内省与反思,自我概念的改善,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和决心的增强,注重学生行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提高。强调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同学即时的肯定、善意的提醒与批评等正向的课堂反馈,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现 和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感受教师与同学的接纳,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断积累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
  三、积极心理学对校本心理课程设置的启示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并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课堂在其定位与特质上,要与“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侧重分析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矫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基本知识、技术与方法”的传统心理健康课堂作显著区分,要从“积极”的维度入手,搭建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校本课程平台,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反馈、体验、感悟、实践训练等课堂教学形式,唤醒学生内在发展的积极潜能与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低效的症结和解决方法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教师引导路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