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沿海地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是实证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8

  专职心理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如何加强和完善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管理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厦门市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从2003年的20多名发展到2012年底近200名。作者对厦门市湖里区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厦门市乃至其他地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湖里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湖里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调查统计结果(调查时间:2013年4月)。
  备注:兼职其他工作栏目中,如果兼职多项工作则按班主任、学科教学、事务性工作、教研组长顺序取第一项。
  二、结果分析
  (一)重视队伍建设,专职心理教师基本配齐且按规定开课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湖里区的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到88%,已经基本配齐;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按照编制可以配9人,实际有11人,配备率达122%。专职教师所在校均按规定开设心理课,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很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2003年,厦门市在中小学开评心理学系列中级职称;2004年,厦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规定“完全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各增加2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初级中学和小学各增加1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2009年,市教育局又出台文件,要求各校必须开设心理课、配心理咨询室,从师资、地点、时间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学校除了按照规定配齐1名专职心理教师外,还多挪出1个编制增加专职心理教师职数。
  (二)专业基本对口、学历层次较高且硕士学历比例小学高于中学
  从统计结果看,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毕业专业基本是心理学(74%)、教育学(13%)、医学院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专业(13%),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基本都是心理学(55%)和教育学(36%)专业。这些专业都与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对口。小学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都比较高,其中小学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硕士学历分别占13%和9%,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硕士学历比例略高于中学,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时间比较早,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基本配齐的情况下,不少研究生只好选择到小学应聘。
  (三)性别比例失调,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
  从性别结构来看,小学和中学男教师比例分别为13%和9%,女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就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另外一些学校在招聘心理教师时考虑到女教师的温柔、细心、耐心等人格特质,优先考虑女教师。实际上男、女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有优势,在招聘心理教师时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从教龄来看,5年以内教龄的专职心理教师比例小学和中学分别为70%和45%,与教龄相关的职称则显示,小学和中学的职称基本以初级职称为主。小学高级职称13%、一级职称74%、见习期13%;中学高级职称18%,一级职称18%,二级职称55%,见习期9%。可见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尤其是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普遍比较年轻,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与厦门市这几年加快配置专职心理教师队伍进程有密切关系。
  (四)专职不专,兼职普遍且待遇偏低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大部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其实并不全职从事心理教育,他们还要兼职许多其他工作。其中,小学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分别为35%和27%;兼职其他学科教学的小学和中学均为9%;兼职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小学和中学分别为43%和36%,兼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小学13%,无兼职的小学没有,中学为27%。在所有兼职中,兼职事务性工作在小学和中学比例最高,分别为43%和36%,主要有学籍管理、校医、党务、少先队、图书馆、德育干事、办公室、报账员、工会等工作,同时,小学和中学各有9%的心理教师要兼任综合学科、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另外,在学校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往往处于劣势,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心理教育工作的认同,缺乏相应的荣誉感,将制约这支工作队伍的成长壮大,使其难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五)专业成长问题突出
  首先,专职心理教师缺少纵向和横向交流学习的机会。由于队伍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经验少,加上一所学校一般只有一个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师徒传承的纵向学习机会,专职心理教师的成长就成为独自摸索、孤军奋战的模式;在横向交流学习方面,虽然本区很早就聘有两名有经验的一线专职心理教师为小学、中学兼职心理教研员,在厦门市各区心理教研工作中开展最早、成效也比较显著,但由于兼职教研员本身也有诸多工作,能做的也就是组织心理课教研而已,有深度的心理教研和心理咨询督导还很有限,市级的心理教研比区级还晚,省级教研则刚起步,所以专业心理教师普遍缺少横向交流学习机会。
  其次,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培训实效性不显著。由教研部门安排的培训,通常是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重复,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与辅导能力的训练。而心理教师渴望的培训,大部分是一些营业性机构举办的工作坊学习,这种工作坊学习人数少、重体验、操作性也比较强,但学费动辄每人几千上万元,教育主管部门基本给不起,于是心理教师或者自掏腰包学习,或者自学理论,或者干脆放弃学习,这也影响到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思考与建议
  (一)配置专职心理教师要有区域整体考虑和严格的准入制度
  从整个区域配置来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年龄结构和人才梯队建设。教师队伍应该是由“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奋发有为”的青年这三类教师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群体结构的优势,使教育可持续发展。如果短时间内以大学毕业生配满岗位,显然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影响新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另外,他们在岗的几十年里,心理学毕业生将无机会进入该区域的中小学工作,将来这批教师同时退休,又会出现后继无人、人才断层的情况。因此,在考虑配置专职心理教师队伍时,不应只招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参照其他学科做法,招聘一些具有一线经验、年富力强的专 职心理教师,也可以让本地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辅导技能的教师经短期培训后担任学校心理教师,这样才有利于区域内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男教师的比例,优化性别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国外很强调实习或见习环节,美国对培养对象进行一年的实习训练,英国规定要在一年的督导下专业实践,法国规定理论课程完成后进行两年的专业见习。而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短(规定8~10周,实际常只有6~8周),且大多是放羊式实习,大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匮乏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直接上岗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不仅其本人开展工作常倍感挫败,学校对心理教师的高期望也常因此变成高失望。所以要在教师队伍准入制度上做适当改革,可以借鉴国外做法,规定必须至少有一到两年以上被督导的学校辅导经验方可参与招聘,以此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出台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确岗位、待遇和考核标准
  针对一些学校领导对心理教育、心理教师有误解,专职心理教师被挪用,岗位和待遇随意化的普遍现象,有关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存在明显不足情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确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待遇和考核标准。
  首先,要让心理教师有属于自己的课堂阵地。只有开设心理课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但不少学校招专职心理教师却不开心理课,专职心理教师被安排上语文、数学、信息、品社、思想品德的不在少数,往往学校中缺哪科教师或哪个教师休产假、病假等就立即让心理教师顶岗而上,心理教师扮演全能救火队员的角色。针对此,2009年厦门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从2010年开始,各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情况列入市、区两级文明学校暨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内容”,“中小学必须开设心理课”,市、区督导室专门下校检查,才保证了专职心理教师都能有属于自己的课堂。
  其次,要取消不合理的兼职。目前专职心理教师“被兼职”相当普遍,其中兼职最多的就是事务性工作,其次是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学等。作为学校领导,学校事务性工作多,心理教师又大多是年轻人,兼职一点其他工作可适当锻炼也无可厚非,但所安排的兼职工作首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占用心理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心理教育及研究;也不能和心理教师的角色有冲突,如德育处工作、各种检查评比等。作为新教师,适当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有助于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今后的心理教育工作,但不宜长时间担任,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再次,明确专职心理教师的待遇、考核标准。目前心理教师的待遇,各校都没有统一标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占心理教师工作内容很大比例的心理讲座和咨询辅导工作不被纳入工作量或者只算很少的一部分,心理课则被要求要和政治历史等学科一样上14节以上才算满工作量。所以要制定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待遇和考核标准。按照统一加灵活的标准,对课时量、心理咨询辅导、心理讲座、心理专题活动等统筹规划,并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灵活调整。
  最后,制定学校心理辅导设施标准。要拨出经费并保证学校心理辅导设施完备。要组织有关专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定期督导与考核,并把此项考核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建立健全区域性教研平台,重视专业化培训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孤军奋战的状况,区教师进修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开展区域性的心理教研活动,心理教师定期一起备课教研、研讨问题、同行督导等并实行资源共享。在还不具备开展心理教研条件的地方,专职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和自己专业水平接近的同行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共成长。
  目前在职心理教师的培训,最缺乏的内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操作以及个案咨询督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为每个心理教师聘任咨询督导,条件不具备的则要开展同行相互督导。培训方式上要避免单一的“讲座”“报告”方式,尽量采用体验式工作坊培训,因为这种重体验交流分享的工作坊模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的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由于队伍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培训时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培训。
  (四)专职心理教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及成长意识
  目前专职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少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专职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多与同行交流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了规划和目标,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宽;专职心理教师还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积累,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不断提升人格素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
  总之,在中小学配置专业心理教师要有区域整体考虑,还要尽快解决好专业心理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职称、待遇问题以及专业成长问题。只有创设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环境,才能使这支队伍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灵,梁美凤.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基于福建省371名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的调查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0,6.
  [2]马晓晶.试析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9.
  [3]崔景贵.专业化: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厦门,361009)

上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特征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