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1

摘 要:人文关怀是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摆脱目前低效的一种合理诉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应有之义。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价值定位,教育中谁之为主客体,还是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上都存在着人文关怀认识不足的问题,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的思路,在对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增强人文关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师范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完善人、发展人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它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尤其是对师范生而然,更是重要。对师范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近些年一直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更是热点问题。整体角度来看人文关怀其实就是对人类的普遍关怀,是以整个社会主体的人的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在追寻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同时,实现需求与价值的和谐统一。由于高校师范类学生不仅承担着完善自身的发展的任务,更要承担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问的社会责任,走向社会的他们多数要走向帮助人们解读人生、完善人生的教师工作岗位。所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师范生得到合理的发展。

  一、坚持人文关怀: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的发展,富于开拓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民的教师,这也正是符合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师范院校所承担的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师资。”[1]这我们就要问什么叫做师范,“师范就是模范,是为人的榜样。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2]P128,所以师范生的行为最要紧,坚持以人为本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应有之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正确定位的一个标准就是把以人为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过多的强调其对社会的价值,却是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教育方式欠缺了个体人的自身,使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个对个体的内在保护,矛盾虽有主次之分,可是我们却是忽略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这也就很难使得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正确定位,必须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对价值主体人的社会满足与自我的实现展,让人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的同时,也要重视主体性的发挥,只有两者兼顾才会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其次,人文关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的一种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即为现实的具体的人。在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体现出来对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也体现出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的满足,教育者帮助其塑造自我,实现发展自我一目的,这正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康德指出“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成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3]P81他认为人性是一切主观目的的最高条件,这个条件超越于任何相对性价值之上,这正说明对“人”的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中心。假如缺乏了对人的关注,也就没有了人之间相互的尊重,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与正确的道德律令,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它本身应有之意。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长久发展,就应呼唤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的物质满足和精神关怀的统一,使师范生达到自我完善与自我合理的生成。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关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重视人,弘扬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师范生内在的需求。
  二、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的反思
  由于高校师范类学生大部分是走向教育岗位,所以对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却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
  (一)价值目标定位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教育标准是固定的从低到高走向,更多的是追求群体人的共性的塑造,衡量学生的标注是按照社会需要的统一模式刻印出来的,这就出现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差异性被教育者忽视了,使教育目标成为一种刻板的机械式的标准。高校在施教过程中过分注意确立受教育者难理解或根本就不理解的外在规范,更忽视了现实的目标的层次性,这在教育目标上更显得空泛化。高校里常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过多,层次不清晰,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义,师范生在接受教育时价值观需要却被忽视了,使师范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产生了偏差,很多学生认为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二)教育内容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师范生的教育多采取单向性的理论认知教育,硬性理论灌输式的教育忽略了高校师范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教育者在对师范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常被看作被动接受的物,忽略了对师范生的个体人的尊重和个体价值的承认,一味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论认知,否定师范生自主性,更否定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能力,这就出现了学生的知与行的矛盾,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以及学生的主体性。[4]这就必然的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这些在教育内容上的偏差的出现,充分说明对师范生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项式的理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思想理论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偏差,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对于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仅要反思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更是应该用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
  (三)教育主体地位的认定上,忽视了师范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多的强调道德规范对个体人的外在社会制约作用,忽视个体人本质的完善与发展,更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人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把原本是主体性的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在学生的传统思维中,认为教育者在传统德育中是唯一的主体,将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无限夸大,其实教育者 与受教育这之间是互为主体的,事实却是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的灌输对象,看不到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性、与教育者完全对等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本应该是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施教与受教的过程,现实确实被理解为教育者单一的施教活动。这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中的强制命令和硬性的注入教育,根本就没有在乎或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使其学习积极性打击,造成师范生的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所导致的结果。
  ⒋ 在实施方法上,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方法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采用“我教你听”式的灌输方法,这是教育者长期采取的普遍教育模式,这就导致了高校师范生的个体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产生很多问题,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把师范生个体当作了客观的物来对待,忽视师范生认知的社会实践的施教方法。教育者施教过程中灌输式教育,结果只能是限制师范生身体成长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实践道德认知的增长。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仅是从教育者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教育者自己所喜好的教育方法,不能使学生实际合理的结合,不能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接受能力相结合。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不利学生能力的良性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机械化、单一化,本应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强制性的思想灌输变成关于思想政治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的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不理想,缺乏人文关怀的德育,也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的价值。
  在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文关怀模式。[5]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可是我们一旦片而地强调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个方面的一个方向,这是脱离实际的,更是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对社会和学生个体是极为有害的。

  三、增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的对策
  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成功与否不只是看投入了多少,做了多少工作,关键要看实际效果,[6]这就要求我们的对于增强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的对策进行合理的探索。
  (一)坚持正确的信仰教育,完善师范学生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社会主体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标准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它是个体人在社会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确定与稳固就看是否与符合人的本性,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7]P145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要符合学生个体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其价值取向要遵循社会主导价值的发展方向。教育者应通过专研理论专著科学论证,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学说,实现师范生的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与创造能力。现实学生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学生党支部等信仰建设来实现,实现信仰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有效开展学生党建活动,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信仰教育也需要适当合理的管理,只有这样才会坚定学生个体综合素质,[8]P162使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要求,教育者要视师范生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能看做是毫无生命的物体,在对学生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转变会为主体的地位,将“以学生为本”思想体现在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促进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师范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信念、一种实践的力量。现代高校的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应首先做到“动之以情”,实现师生之间的合理交流 ,了解师范生的实际困难与心理需求的同时,正确引导和启发师范生正确认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学会正确的判断、养成正确的政治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必须解放思想,要求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师范生的向善、向上的道德素养,教会师范生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体的全面发展同个性发展统一,将个体的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统一起来。[9]只有实现师范生的“知、情、行”的和谐发展,才能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地对对个体进行管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的进行,就不能把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理解为人文观念的简单服从,这是一种立足于人,发展人之上的,“超越受教育者自身自称属性和现实属性的局限,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规定性得到提升,形成新的德性自我”。[10]
  (三)在校园里实现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以人为核心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其出发点还是在于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合理的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目前,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对师范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师范专业教育还没有实现较好结合。教育者通过“教做人”和“教专业理论”相结合,通过教授范生学习专业知识使其专业理论得以提升。[11]P212只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有效的结合,才会真正的实现彼此间的同向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得以展现,有效地把做人与做事相结合。人文关怀强调以人的方式理解学生、关怀学生,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师范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更可以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统一,实现倾听意见和平等待人的统一。
  (四)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就是社会实践,这对于促进高校师范生了解社会,进而奉献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体现人和提升人的价值的思想政治 教育,它是以实现师范生的价值观,塑造其精神世界为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学生个体,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以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应该提高师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就要求学校完善管理实践的考核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为师范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高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开展勤工助学、鼓励自主创业,帮助师范生就业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得到自身的发展同时,为毕业时更好的与社会融合,更为社会综合发展服务,使学生和社会在活动中达到双赢。[12]师范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得以实现,才会真正的肩负起时代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育人、教人上下功夫,从人的角度出发,才会有效地实现高校师范生的知、情、意和行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抓好红色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