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2

摘 要:建构主义从其产生之时起,就以它独特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对教育理论及实践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它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教师素质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拟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相应职业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师;职业素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柯尔伯格、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又行之有效的理论。尤其是它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说;学习具有主动性、建构性,教师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最重要的环节等。这些理论与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向“教师中心论”提出了质疑,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迎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教师角色及其作用的否定上。著名激进建构主义代表者冯·格拉塞斯赞尔德(Glasersfeld,E.v.)提出教师的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通过提出问题来理解学生的建构和促进学生自己的理解。第二个任务是认真对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作为个人建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1] 。同时他也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师不是放弃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他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去建构知识,而不是仅通过呈现所准备的结果,导致扼杀学生的自主性” [2]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者,而是教学环境的创设者,问题解决的引导者。
  (二)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内容意义的主动建构。[3]学生是具有丰富个体经验的主体。学生在进入课堂活动或某一知识的学习之前,就已经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这一新知识的不同理解,因此,教师不应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按部就班地呈现和灌输知识,要重视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当前知识之间的联结。其次,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环境不同造就个体不同的个性和经验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反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才能完成。建构主义提出了许多改革教学的构想,但一条核心的、基本的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4]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和交互完成的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相互讨论、交流、协商、辩论,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终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另外,建构主义尤其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顺利、有效、深入地进行。
  (四)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临时性的、开放的、相对的。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精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它会不断被新的假设所代替。知识是复杂的,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知识是复杂的,一是因为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二是每个认知者的建构及其结果是独特的。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5]同时知识也是主动建构起来的,在学习者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同化和顺应而获得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学习者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来建构。[6]
  二、教师应具备的相应职业素质
  (一)以学生为中心,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必须要做到:(1)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要做呈现知识的工具、不要做学生思维的操控者、更不要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动手的机会,要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建构主义也向教师提出建议:“教学的艺术是必须做较少的知识转译工作,它的基本目标必须是培养学习的艺术” 。[7]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加工、处理、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2)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不要忽视自身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和学生探讨,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疑惑,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生动、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学活动后,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合适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表现。
  (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相对的、复杂的、个体主动建构的,这要求教师要以更开放的视角、灵活的思维、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探求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如今“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教育的需求,“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现代教师应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科研并不重要。钱伟长院士执掌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近二十年,他对教师坚持“三个一”,即至少讲一门主干课、要有一个科研课题、要联系一个企业或工厂并在里面义务兼职[8]。可见,科学研究能力对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 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只有进行科研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更深刻地理解、反思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同时在理论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娴熟的教学技能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还要能善于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信息,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很多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启发思考、评价反馈、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等很多。这其中又包括很多具体的技能,如:组织课堂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
  另外,还要能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变成一门艺术,让学生在欣赏中欣然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选择或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有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不同教学模式的选择是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前提的,要有选择的使用。另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不断摸索、借鉴、思考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启发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必将极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高教研究,2004(6):8

上一篇:第二媒介时代环境下的辅导员工作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