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创先争优视阈下高等教育“德教为先”的理论思

发布时间:2015-07-29 09:26

摘 要: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坚持德教为先的教育方针,将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从育人角度出发,都应坚持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践行创先争优,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事业做足充分的精神保障。

关键词:德教为先;创先争优;高等教育

  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极重德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再有,将“礼”视为“六艺”之首,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德”这一价值属性的。《礼记》有言,“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能安也。”(《礼记?乡饮酒义》)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尊长养老”、“孝弟忠信”。实现了道德教化的目的,而后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即使到了当代,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仍然在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并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见,因此“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理应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治学首选之策。
  《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识的首要任务便是教人们怎样做人。高校是要培养“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恪守学术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秉承“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弘扬“德教为先”的育人理念,师有师德,学有学德,在践行“创先争优”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德教”的模范作用,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不断努力。

  一、当代高等教育应注重“知行并举”,“德才兼备” 的育人目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语)。“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语)。可见,“知”易,而“行”难,“行”可致“知”,充分说明实践对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知行终始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王夫之语)。“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孙中山语)。要想获得知识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实践知识。躬行已知、以知导行,内知外用。行是关键,知是基础,内外兼修,知行并举,方能实现教育之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被认为是立身之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在“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说的便是人要立志高远,但必须从最起码的道德做起。儒家认为,“德”包括圣、智、仁、义、忠、信等。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德”更多指向道德、品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更以朴实凝练语言表达出教育过程中德育的地位和意义。“才”是指人的能力、才干或精通某种专业的技能和本领。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能力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是也出现了不重学历重能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面对本专科专场招聘中体现尤为明显。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高度重视人的“才”的培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可见,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是古已有之的,在当代社会主义教育背景下,这一目标仍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二、创先争优视阈下,发扬“德教为先”的优良教育传统,施行“知行并举”,努力实现“德才兼备”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是古已有之的德教经验,学的内容也以“明人伦”的道德教化为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古代的圣贤先王莫不取法于此,也正因为此,在这些圣贤先王的治国期间才会出现政治清明,国治民安的和谐景象。
  邓小平“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感叹在实际效果上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德育与智育的双重关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社会道德状况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在这些情况下,回想起“德教为先”的古训,对我们不仅有警醒的作用,也给我们的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高等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也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沿。“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旨在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而辐射全社会的劳动者立足本职创先进、争优秀,为服务中心和大局凝心聚力。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就应响应党的教育方针,把“德教”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既要立师德以为范,也要重德育以树人,实现“德教为先”与“创先争优”活动的“无缝”对接。
  (一) 立师德,行为示范,提升高校创先争优内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
  青年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行为示范”的教师,身教比言教的形式更重要,效果更直接,其自身的一言一行、品行修养必然会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春雨”式的教育,其潜在的驱动力不可估量。教师的修养、人格,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成长,而且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乃至终生。
  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主体为广大教职工,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必须严于律己,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的警训,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师德,为人师表,以德为范,做“德教”之先行者,同时提升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内涵和特色。
  (二)重德育,树人德才,丰富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外延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事业。那么,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国古代讲“德才兼备”,现代提“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可见“德”乃人才的首要条件。
  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是长久之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当代高等教育要重视并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实现“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同时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更加生动深入,丰富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外延,使创先争优活动更加富有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性乃偏,教之道,德为先。”(《三字经》)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际,作为高校教师,尤需坚持“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修身立德,师者方能尊为“师”;“树人以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π”型人才。唯如此,才能实现高校教育中创先争优活动的现实意义,才不至于再次发出世纪伟人“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喟叹。

参考文献:
[1]德治中国.焦成国主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

上一篇:浅析市场经济下的POP广告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