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

发布时间:2015-08-01 09:12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水平、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生力军。本文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的特点相结合,以期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新建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的思想和动机根源于各种需要,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需要,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当前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截止到2010年4月,全国有新建本科院校261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近三分之一。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水平、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既具有一般本科院校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性,有一些独特的发展规律和问题。转型阶段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近年来,升本后的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大部分学校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地方、面向社会,在转型中谋求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健康、快速的发展时期,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就。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不久,缺乏本科办学理念和经验,这就决定了其大学文化的薄弱。即使通过制度规范,也难厚积薄发,难以形成“大楼、大师、大气”的局面,这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无疑是一大障碍。
  2、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先天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部分处于地级市,办学历史短,较之一般本科院校收取的学生生源质量总体水平偏低。由于中学阶段教育倾向于传授基础知识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重视和培养程度不够。学校条件的有限,家庭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陈旧、意识淡薄,学生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人文知识的积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文知识薄弱、社会道德缺失、责任感淡漠、奉献精神缺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使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成长成材,是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题。
  3、学校教育资源质量亟待提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建校初期,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学校普遍存在收入少、开支多、经费少、任务重的问题。无论是在硬件方面如建筑面积,活动场地还是软件方面如师资力量等都较为薄弱,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概述
  马恩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形成了关于人的需要的基本观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和《自然辩证法》等书中,马恩提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他们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这里,马、恩不仅指明了“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等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还将物质生活需要列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
  马恩进一步指出,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是同时并存的,个体需要结构的演进,不像间断的阶梯,人并不是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那种只有某一层次需要而无其他层次需要的情形是没有的。在不同时期,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主导、优势的需要。因此,需要的优势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跃进,原来居于优势的需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并不消失,只不过是居支配而已。人的主体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需要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
三、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面对转型阶段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的特点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重视学生的需要,研究和把握学生的需要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满足学生主体的合理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机和引导学生行为的先决条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接近第二类本科线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随着人的自主性加强,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呈现多元化,他们往往对于反复的说教产生反感,更趋向于对各种思想意识的自我选择。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准确把握学生精神需要的变化发展规律。新建本科院校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资金有限,学生的实践活动有限,较多侧重于教育的理论性,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多重影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说教的方法,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教育工作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同时,实践也会对认识具有反作用。竞赛会激发求知的需要;活动会激发交往的需要;竞争会激发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结合中,引导学生的需要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动机和高尚的行为。
  3、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然需要是一切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最原始动因,是人的思想行为动力的源泉,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之所以充满朝气活力,就在于其需要的旺盛与多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寻找其需求产生的刺激点。
  总之,大学生的需要是多样的,其需要的外界刺激也是多样的。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合理正当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不断地激发其需要,从而在发挥其主动积极性、追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充实学生的生活,而学生也只有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卷第32页,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第1版:第6卷第492页,第23卷第202页,第25卷第926页.
[3]《列宁选集》[M].第28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70页.
[4]《邓小平文选》[M].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367页.
[5]《刘少奇选集》[M].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98页.

上一篇:电力系统中计算机网络安全

下一篇:苏州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