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探究有效进行操作的价值体现
幼儿科学教育;探究;科学探究;操作;合作学习
场景一:小班科学活动《圆圆的车轮》中,教师让幼儿从各种不同形状的材料中选择出适合做车轮的物品。幼儿因生活中看到过车轮是圆圆的,有生活经验,所以第一次选择,孩子们基本都做了正确的选择,选圆圆的物品做车轮。教师安排幼儿操作,教幼儿将圆圆的物品、方方的物品、三角的积木等放在桌上试一试,看它们是不是能滚动。因幼儿不明白“滚动”、“滑动”、“翻动”、“移动”的区别,一番操作后,第二次再做选择,孩子反而将所有的材料都选为了做车轮的材料,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些材料都能向前“动”。
场景二:中班科学活动《小青蛙跳荷叶——静电现象》中,教师提出操作任务:不用手碰小青蛙(皱纹纸剪的小青蛙),只用塑料吸管帮忙,看哪位小朋友有办法让小青蛙从“池塘”(桌上)跳到“荷叶”上。操作过程中,孩子们都在积极想办法,有的用嘴吹、有的用两根吸管夹、有的用吸管拨、有的直接用手拍桌子以风带动、有的用舌头粘等等,方法不一而足,操作也非常投入,可就是没涉及今天的探索主题“摩擦生电”。
随着幼儿园老师对科学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已成为共识,“自主探究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已为广大幼儿教师所接纳。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探究”的狭隘理解,以为“探究”就是让幼儿“动手操作”,只要让幼儿动手操作了,就是“探究”。活动中不再或不敢进行讲解演示,致使在许多活动中,出现以上不尽如人意的场景。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探究”就不能进行讲解演示吗?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才能发挥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呢?
一、对“探究”与“科学探究”的正确认识
查阅辞海中对“探究”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此处我们讨论的“探究”是指科学活动中的探究。对我国基础教育而言,科学探究是个外来的概念,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美国20世纪末的科学教育改革运动。1995年12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探究的强调。“探究”这个词在《标准》中使用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它表示学生需要发展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以及应获得的对于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其二,它表示一种能使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科学概念的教与学的策略。由此,我们知道,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如此定义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这段阐述明确了几层意思:
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途径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也是科学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学生要通过这种活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
也就是说,科学教育中,学生既要通过科学探究获取知识(但科学探究不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方法),又要通过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使用的方法。
因此,我们知道,科学活动中并不是幼儿动手操作就是在进行有效探究,也不是幼儿不动手操作就没有探究。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是两回事情。幼儿自己操作了并不等于是幼儿在进行探究,探究不仅仅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更需要自己动脑去思考。探究的本质不是看孩子动没动手操作,而是看他们在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是否是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这个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领悟科学方法。探究并不排斥讲解演示。
二、幼儿科学活动中存在的对“探究”的误区
由于一些幼儿教师狭隘地理解了“探究”,以为“探究”就是要让幼儿动手做,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常见以下误区:
1.把“自主探究”的实质等同于“教师旁观”。在幼儿进行探究时,教师因害怕自己干涉幼儿,因而,对幼儿的探索、操作完全“不参与”,致使幼儿的操作低效、盲目。
2.把“以探究为核心”的实质理解为“事事由幼儿探究(讨论)”。围绕核心科学概念,需教师进行讲解演示的也不讲解,一味让幼儿漫无边际的发表意见,以致幼儿越讨论越糊涂。
3.把“以探究为核心”与“知识结论”对立起来。科学活动只见幼儿动手操作,未见围绕操作进行经验梳理概括,幼儿不能通过操作形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
4.把“自主探究”理解为“幼儿提什么就研究什么”。完全未考虑学科知识的体系性与幼儿此年龄段这项内容他们是否能理解,是否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需要学习的。
重视操作过程,忽略思维过程。就如场景一,教师只满足于让幼儿动手做起来,呈现出一种幼儿积极参与的热闹景象。但为什么让幼儿做,通过做要帮助幼儿解决什么问题却定位不清,致使操作反而混淆了幼儿的思维。
重视幼儿的自主发展,忽视教师自身的提高。就如场景二,幼儿探索出了许多有效帮助“青蛙”从“池塘”跳上“荷叶”的好方法,但这种探索与此次活动主题无关,这主要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教师此环节采用的教育策略不当。
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忽视学习的效果。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操作环节不管是否适宜合作,也不管幼儿是否能有效合作,或条件是否满足合作操作所需,都采用分组合作操作的形式,结果是操作中矛盾不断或能干的幼儿一人代劳,其他幼儿只有旁观的份。
三、厘清“探究”内涵,走出“探究”误区
1“探究”有操作,但不排斥讲解演示。
前面对“探究”内涵的探讨,使我们了解到幼儿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从而给幼儿
一种“难以忘记的学习”(memorable learning),而不是“需要记忆的学习”(memorized learning)。这两者之间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让幼儿自己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们获得的是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我们坚持让幼儿自主探究、自己建构知识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轻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教师的激发、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在引入新内容、新方法或进行一些有难度的操作时,通过教师的语言和直观教具的演示,讲清楚基本问题,引导幼儿分析、概括,可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引导思路。如场景二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用塑料吸管通过摩擦吸起“青蛙”,将幼儿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静电现象的关注与探究中来。
2.“探究”要动手,但需动脑思考配合。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探究”的定义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因此,探究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它需要缜密的思维贯穿始终,需要围绕一个核心概念进行有目的、有质量的操作。如场景一,小班幼儿根本没办法区分滚动、滑动、移动、翻动等差异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因此,这样的内容并不适宜小班幼儿,因为他们的思维水平还达不到对此核心概念的理解。
3.“探究”要讨论,但需归纳总结概括。
讨论是幼儿科学学习与思维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它能够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等环节都要讨论。但讨论不仅仅是激活思维与各自观点的充分陈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讨论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因此,讨论后引导幼儿梳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与概括,帮助孩子形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4.“探究”要问题,但问题需有价值与意义。
随着幼儿老师对探究式科学教育了解的深入,大家一般都知道需围绕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但问题怎么来?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探究更有价值?却是许多幼儿老师处理不好的难题。问题的选择首先应该是适合幼儿发现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必须能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关键概念,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问题最好从幼儿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基础上引发,老师再判断在这个年龄段是否适宜探究,是否涉及关键、基础的科学概念。为了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教师要营造能够激发幼儿提问的氛围,让幼儿感到自己可以提问、能够提问。教师要尊重、鼓励和赞赏幼儿的提问,要帮助幼儿清理思路,组织问题,清晰地进行表达。
5.“探究”重兴趣,但需考虑学习价值。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幼儿老师不仅要在活动中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通过适宜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都要探究,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选取那些幼儿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指向本领域关键经验的问题,通过设计,使问题具有由浅入深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引导幼儿探究这些问题,就可以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发展。
6.“探究”重合作,但不是分组操作就是合作。
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幼儿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相互启发、交流与协作,以更好完成探究任务,解决问题,形成对科学问题的清晰认识与理解。因此,并不是一定要在动手操作环节将幼儿分组才是在合作学习。只要幼儿在共同探讨同一个主题,共同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每个环节学习中幼儿之间有交流,有分享,有彼此观摩与支持,他们就是在进行合作学习。无需刻意在动手操作环节让幼儿分组共用一组材料,完成一项任务,似乎那样才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当的分组与材料的不足,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操作探索,不利每个幼儿在自己感兴趣及原有水平上,按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思维方式进行有价值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罗星凯等译.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8 前言
[2]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P30
[3]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03
[4]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08 P139
[5]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