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馈语对大班幼儿行为的导向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1.“明确”反馈语。
2.“重说”反馈语。
3.“请求澄清” 反馈语。
4.“信息”反馈语。
从以上教师反馈语的类型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两种反馈语对幼儿行为的导向比较单一,因为教师已经给出了答案。在后两种类型中,教师留给幼儿自己行为表现机会比较宽泛。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反馈语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引导幼儿行为导向;二是无指向性引导幼儿行为导向。研究证明,在大班幼儿日常及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科学的运用反馈语,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获得可理解性输入,产生积极有益的行为导向。
教师有效的反馈语,可以促成幼儿愿意听教师的话,乐意主动与教师交流。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尽量尊重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掌握幼儿发展的规律,不断积累专业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反馈语运用水平,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幼儿伴着我们的语言健康快乐地成长。《纲要》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教师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探索。下面,我们通过剖析案例来明确教师反馈语的合理运用。
这与我们平时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导是相一致的。教师运用这一策略时,以人为本,人性化的使用平等性反馈语,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幼儿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当幼儿已经或即将表现出不应该做的行为时,教师的反馈语引导幼儿改变做法。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命令、指示、批评反馈语,拉近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教育互动。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来说,“老师提问,请举手回答”比“上课不要随便讲话、插嘴,举手回答问题”更具指导性。
老师:你举手就有机会轮到?
老师:看来你是等得有点久了,下一个问题,你举手就先答。
教师积极的指示,消除了师幼之间即将引发的冲突,如使用“你要举手回答问题”“你要等待、轮流”等反馈语,幼儿就会出现“我举手了也没叫我,那我不举手了”“什么时候轮到我”等消极行为。
2.“介于聊天与专业式”的真实表达。
案例:
在大班幼儿教育中,教师的生气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幼儿带来好处,反而有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适当的真实情绪的描述,告诉幼儿:“我可以原谅你一次,但是同样的错误不能再次发生。”
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
一项任务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在遇到困难或困惑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教师的鼓励性反馈语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如对他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更加的坚持不懈。具体赞美的话语,让幼儿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利幼儿的身心发展。
教师1:丫丫在吃完午餐后,一个人在玩具柜边很努力的整理美术活动用过的各种工具,她对剪刀、记号笔、胶水进行归类摆放,把小朋友的水彩笔拿出来,进行有序叠放,并重新摆好。生活老师有些惊讶和感动,对她的努力和成绩表示了感谢和欣赏。
丫丫:我整理完了!
丫丫:我都把它们盖好了,还有记号笔的套子也套上了。
丫丫(开心地笑着):是挺累的,不客气。
教师2:同样的,在书柜边,辰辰在认真的摆放有些杂乱的图书,教师想表达一下感谢,同时给她一些鼓励。
辰辰(开心地笑着):恩,呵呵。(她跑到自己的位置上,拿着一本书,情绪恢复平静。)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幼儿间的沟通可以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会产生明显的不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2]张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探析》,《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3]海姆.G.吉诺特,《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京华出版社
本文由第一论文网摘自《幼儿教学研究》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