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幼儿科学集体活动的类型的解决策略
“做中学”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是,让所有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幼儿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心目标:探索出解决一件问题的多种方法。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但这类的活动,老师们很容易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帮助幼儿给这些方法归类、总结、提升。有的老师在幼儿探索、交流出几种方法后,就认为活动完成了。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只是原始的、零碎的、感性的。老师没有抓住契机,帮助幼儿将这些原始的、零碎的、感性的进行归纳、总结、提升,使幼儿获得更富有逻辑性的、连贯的、理性的、富有意义的、有用的经验。
再如:中班的“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破”活动中,幼儿交流了“使鸡蛋落下来不破”的各种方法后,老师看到幼儿能把老师想到的方法都想到了,介绍给大家了,已经很不错了,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了,可这些零碎的方法对幼儿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呢。
如:引导幼儿分析:把长长的铅丝绕成一个球,就能滚动了,铅丝原来是什么形状的?变成了怎样的?为什么要变成圆形的?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是把本来不是圆的,变成圆形,就能滚动了。老师乘胜追击:那还有哪些方法也是这样的,把不是圆形的,变成了圆形,就能滚动的?引导幼儿把同样的方法归类在一起。同样,老师用策略引导幼儿分析:把一张纸片贴在本来能滚动的球上,随着球的滚动,纸片也能滚动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了,是借助能滚的东西,带动了原本不能滚的东西滚动,那还有哪些方法也是这样的?
最后还可以引导幼儿迁移经验:生活中哪些东西也像这样,人们把本来不会滚动的东西变形后,它就能滚动了,人们就是利用这一改变后的特性的。(电缆线球、整匹的布匹等)
中心目标:通过设问、猜想、探索实践、交流,了解一个科学概念。
像这类还有小班的“吹泡泡”——了解泡泡都是圆型的。如大班的《4斤多重有多少》,通过探索,了初步解“物体重量与数量、体积之间的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如在大班的《怎样使小车动起来》中,其中有引导幼儿了解“力的传递” 概念。大班的《拱形的秘密》,通过探索,发现拱形能承受更多力的原理概念。
解决方法:老师通过一步步有由浅入深的质疑、追问的策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澄清自己的观点;发现异同,丰富所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思索原因,思考“为什么会是怎样?”形成幼儿语言化的概念。甚至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并通过比较、再次验证,得出结论,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不断地发展。
幼儿交流自己称出的4斤多重的物品有多少个个数后,问幼儿:
4斤多重的物品哪个看上去最大?哪个最小?老师追问幼儿:为什么?(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因为有的软软的,有的硬硬的。)
这些物品中,谁最重?老师
追问幼儿:为什么?(有的幼儿会指着体积大些的枕头说是它,因为它这么多呢。有的幼儿会说都是一样重的,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因为都是4斤多重) 这好象是个脑筋急转弯题:4斤的棉花和4斤的铁谁重一样。引导幼儿不要被他的外型所迷惑,都是4斤多重,是一样重的。
在老师的步步“为什么”的质疑、追问下,幼儿进行着激烈的思辩,逐步感知了“物体重量与数量、体积之间的关系”,幼儿的科学素养就在这老师的追问、质疑中培养起来的。
老师追问:“你是怎样使小车动起来的?”幼儿交流时说:“我用吸管来吹,小车就动起来了。”
老师说:“吸管没碰到小车,小车怎么会动起来呢。”幼儿说:“我吹吸管,吸管里就出来一股气,是那气推小车动起来的。”
幼儿说:“我吹气用的力传给了气,气把我的力传给汽车,汽车有了力,就动起来了。”
在老师的步步质疑、追问中,幼儿对深奥的概念“力的传递”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中心目标:通过探索、比较,引导幼儿探索比较出解决一件事情的正确的、或者最佳方法。
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出正确的方法,是个难点,老师往往走形式,或急于求成,象征性地让幼儿操作探索两三种方法后,就要求幼儿要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幼儿没有感性经验或还没有探索比较出,老师就急着告诉幼儿哪种方法是最好的,而幼儿没有深切的感知。
解决方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机会,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体会、比较,自己探索出解决一件事情的正确的、或者最佳方法。
4 了解现象型
例如,中班的《会变的颜色》,通过探索,了解一些常见的原色变成间色的现象。
现存的问题:有些老师虽然理念上接受了新的教学方式,但行为上还有些习惯于传统的方式,先把一些要让幼儿探索发现的现象示范一遍,然后再问幼儿你们想不想也去试试啊,幼儿只要照着老师的步骤操作一番,操作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我们老师首先要分清这个活动是什么类型的,中心目标是什么,怎样化解、落实中心目标,使“做中学”科学活动的探索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幼儿收获更多,真正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