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养成方式建设
健康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个领域之首,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目标,《指南》中有明确细致的科学规定,并提出了详细可行的教育建议。幼儿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指南》,并把《指南》作为工具书,时常学习,认真理解领会,指导实践,经过较长时期的学习与实践,内化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让《指南》真正成为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按照《指南》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指南》,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幼儿的生活习惯包括起居、活动、饮食等,卫生习惯包括用眼、用手和大小便等的卫生要求。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共同配合完成,除了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落实《指南》外,还会组织家长了解、学习和落实《指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幼儿教师指导家长督促引导孩子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发现幼儿有乱挖耳朵、鼻孔的不良习惯要及时制止,春风化雨地讲保护五官的道理,发现幼儿看电视时距离在3米以内的要及时说服,保持距离。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衣着方面和用品整理等的能力。
2.引导孩子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如:孩子吃食物的动作的发展顺序一般是,先学会用手抓东西吃,接着学会用手捏东西吃,最后学会用勺舀东西吃。因此,成人应该遵循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把握好训练的进程,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迅速提升。
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一能力,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幼儿教师要加强《指南》的学习和领会,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水平,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指南》指导下,为开创幼儿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