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5-11-09 10:22

 自我保护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救护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自我防御能力,是社会生存发展过程中个人在保存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幼儿尽早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摆脱成人的庇护。
  1.1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1.2 幼儿面临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对危险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弱
  1.3 突发事件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弱
  2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教育要做到防范于未然。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在于孩子本身运用安全知识及控制行为能力的强弱,在于幼儿对安全规则的理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向幼儿讲解安全常识时,如果不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只是定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限制,这样很多幼儿就不能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对潜在的这样做的危险认识不到,会因为好奇心或逆反心理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进而引发风险。所以,教师在向幼儿讲授安全常识时,一定要着重强调如果不注意安全的可怕后果。如使用各种小型工具(剪刀、锤子、刀子等)时不要拿着追逐、嬉戏,否则,会刺伤、打伤人;不要在马路上玩耍,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否则,可能会被车撞倒……当幼儿理解了限制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爱护,明白不遵守安全规则的危险后果时,他们也就不会贸然尝试了。幼儿的安全常识越多,警惕性就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就越强。
  首先,要使幼儿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生活常识和行为准则,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如要让幼儿学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自己的冷暖感觉增减衣物;鞋带开了要及时系好以防跌倒;进餐饮水前先感受一下食物和水的温度;学会靠右行走;会闪躲等。教师平时应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坚决杜绝任何事都包办代替。其次,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幼儿面对的疑惑、困难和障碍,教师要多让幼儿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应急于干预,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自己思考。如带幼儿外出散步遇到障碍物时,教师不要急于提出绕道或把幼儿一个一个抱过去,而是要启发幼儿寻求安全通过的方法,并帮助幼儿权衡各个方法的利弊,一起确定最佳方案。在幼儿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主性,以后幼儿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就会自己设法安全解决。
  有人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以保持孩子的童稚与纯真,然而现实生活中善与恶是并存的,这种做法有些偏颇,并不利于孩子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反而造成孩子社会适应性差,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的孩子往往轻信别人的谎话,辨别能力差,或因为外界物质的引诱而造成走失、被拐骗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教师要和家长配合,深入浅出地对幼儿讲解,说明社会生活中既有好人又有坏人,而坏人的面孔并不一定都像电影、电视上的坏人形象,也很可能露出一脸笑容,就像《白雪公主》中的坏王后。向幼儿说明社会的复杂性还可以利用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形式。
  幼儿有时虽然知道有些危险性事情需要注意安全,但没有能力去处理,知和行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自救技能。要让幼儿掌握一些求救的紧急信号,如拨打110、119、120等,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比如手划破了怎么办?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着火了怎么办?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幼儿非常喜欢,既是游戏,又可以当作是模拟练习。同时,这种活动对幼儿机智勇敢的品格、临危不惧的应变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幼儿性格问题不容忽视,涉及到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任性、孤独、冷漠等不良性格倾向,这也是幼儿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教师应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抓住幼儿性格还未定型这一有利时机,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在社会中一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等对幼儿而言都可能成为一种挫折。具有良好性格的幼儿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主动向父母或老师倾诉,从而避免精神上的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1]赵玉花.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和强化安全意识[J].科技资讯,2010,(33).
  作者简介:王慧,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河南郑州 450003

上一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有效性

下一篇: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体现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