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创造性学习美术知识的路径建设
然而,离开了知识技能中介,幼儿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胆的表现、独特的创造,就像任何人不可能运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样。在如何处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时,存在着教幼儿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就是阻碍创造的片面看法,把知识技能与创造放在对立的地位。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运用改变形式、变换工具等外部刺激去维持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用“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大胆地画”“画得就要和别人不一样”等空洞的鼓励去应付,结果变成放任。幼儿甚至会因能力低下出现胡闹式情绪发泄,互相打闹,大声喧哗,胡乱摆弄工具、材料等行为。另外一种做法是把技能与创造分割成两部分,在一些活动(如物体画、人物画)教技能,在另外一些活动中(如意愿画)搞创造;平时教技能,开课搞创造;大多数幼儿学技能,少数尖子搞创造等,把幼儿的美术创造束缚在少数幼儿的活动中。以上两种做法都是与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是创造性美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围绕着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技能进行的,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知识技能水平与其生理心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例如3岁幼儿一般画头手人(即蝌蚪人),是由于观察笼统与分辨方位能力差。4岁幼儿常画正面直立手平举的人物,是由于对空间的判别还停留在上下、左右两个维度上,尚不能用与地面水平或垂直的方法来创造图像。6岁幼儿开始画侧面人的简单动态,反应了幼儿对倾斜、透视前后关系的初步认识。幼儿从一种认识水平发展到另一种认识水平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过程既是上一步的发展,又是下一步的准备。为此,我们必须观察和研究幼儿在两个阶段之间面临哪些困难,按难易程度进行安排。例如4岁幼儿学画正面人的简单动态,幼儿一般会存在一些困难:用图形组合取代线条;用不封闭的图形取代封闭的图像;分辨各部分明显的大小关系;表现各部分明显的特征时不遗漏;用明显特征区分出不同的人物、动物和物体;用局部倾斜表现简单的动态等。教师应将这些问题组成一个单元,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必须从幼儿原有的基础出发,使幼儿有能力联系过去的经验自己去思考、操作、解决困难。当幼儿发现这些问题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找到答案时,他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并有更大的勇气去迎接新挑战。
审美意识与能力必须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如果仅依靠自然成熟,不但发展缓慢,而且这种意识与能力可能永远很低下,无论成人或幼儿均是如此。不同的是成年人的审美教育注意提高个人修养,幼儿的审美启蒙则注重个人感受与创造性表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则体现对幼儿审美启蒙的积极推进,纯复习式的、单纯重复过去的知识技能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新的问题,有时一次活动就能解决,有时则需要一组活动,活动次数的多少是由幼儿解决问题的程度决定的。例如帮助大班幼儿用倾斜更生动地表现动态,我设计了“蜡笔王国”“秋叶宝宝的游戏”探索尝试躯干倾斜到头部倾斜。“猴子过桥”“玩海洋球”从动物到人物,逐步克服僵直的画法。我又设计了“太空人登月球”,改变人物服装,引导幼儿灵活地运用倾斜表现动态。以后,物品在设计“雪花娃娃的舞蹈”“牛弟弟的新年挂历”引导幼儿灵活地变换画面布局时,幼儿已经形成的运用倾斜变化动态的能力,就成了他们大胆安排画面的有利条件。
三、改变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画讲解等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演示、思考的方法,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运用范例和图像,运用教师单向的示范与讲解来阻止矛盾冲突,
要求幼儿服从统一的步骤方法,这种看来既省时又简捷的方法,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是一种片面追求即时效果的短期行为。它不但压抑了幼儿的创造,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如这幅画叫什么名称?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这是雪人,并从画面各种图像的颜色分辨出:天上飘着雪花,白茫茫的,树枝上盖满了雪,地上铺满了雪,小雪花们正在空中飞舞。
教师又出示第二幅幼儿作品并提问:这四个小雪花的队形是怎样排列的?幼儿进一步分析物体间的前后关系:两个小雪花在前面,两个在后面,两边的小雪花腿朝上,中间的小雪花腿朝下。
我又将第一幅与第二幅画让幼儿作比较:这两个舞蹈有什么不同?幼儿从小雪花的远近大小、人物多少和排列位置的变化,多角度地找出画面的不同。
四、在集体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热烈、你追我赶的创造氛围,使美术活动的过程成为引导幼儿互相启发、开阔思路、积极创造的过程
经常有人问我,在幼儿活动过程中 ,教师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是不是会对集体产生干扰,是不是会限制其他幼儿的创造呢?我认为这种介绍非常必要,是对幼儿创造的推动。我们必须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之间明确区别,只要幼儿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他的创造力就是自由的,一个对全班的提示会紧紧抓住所有幼儿的心,并能产生不断开阔的思路、努力超越自己的创造氛围。在这种创造氛围下所产生的自由竞争也是最没有功利目的、最健康的竞争。如果把这种介绍交流推迟到幼儿作品完成以后,幼儿再想学习、创造、超越,契机已经错过了,其意义就非常小。相反,仅仅对个人做个别的提示,即便再及时、准确、有感染力,也并非经常是最有效的方法。创作过程中绝对安静的气氛会形成一种沉闷的环境,不利于活跃创造氛围。当然,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环境下运用同样的提示会有不同的效果,所谓恰当的指导方式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教育的即时情景和儿童的需要,因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学习的过程而非完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