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幼儿理念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3 11:23

 提到学科之美,很多学生都会想到音乐的动人旋律,优美意境;绘画的瑰丽色彩,生动气韵;语文的诗词歌赋,佳作名篇。而对数学,一些学生则认为数学很抽象,认为数学的公理、公式、定理仅仅是数学家头脑思维的产物,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因而视数学如畏途,兴趣淡漠。而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数学的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因而使得“数学=逻辑”“数学=形式”“数学=严格”“甚至还有数学=枯燥”等观念主导着学生的头脑。
  一、数学美的教育价值
  数学,由于它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常使得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甚至敬而远之。而数学的内在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让学生发现、体验与感受数学的内在美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学科的严谨缜密和数学的和谐统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求数学的和谐统一美,对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及正确地运用数学方法都有很大帮助。
  数学家、物理学家魏尔曾说过:“我的工作总是努力把美和真联系起来,而当我必须做出选择时,我则通常选择美。”魏尔的话表明了数学活动中应以美的感受去激励人们产生创造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发现中体验美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去做进一步的发现,从而自然延伸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灵感。
  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应把美学归入思维科学。不管归入与否,美和思维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数学美和思维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在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数学思维与方法的作用之一就是经历美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追求,能够引导学生去寻求最佳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结构,从而相应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⒈数学具有简单美
  相似美是一种创造美,人们常说的“触类旁通”,就是审美主体在类似或相似的条件刺激下,由大脑已存知识信息(如数学模式、数学方法等)与外部信息共鸣而产生的一种审美直觉,由这种审美直觉引发的联想,将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从而通过归纳、类比、猜想等推理方法,不断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又如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有以下相似命题:
  (2)正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等于其高的三分之一;正四面体内切球的半径等于其高的四分之一。
  ⒋数学具有奇异美
  ⒌数学具有和谐美
  在正五边形中,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建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0.618 ;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职业中专)

上一篇:提高幼教工作效益的合作策略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