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是教育的金钥匙的方法
1.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最起码要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所以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然而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也就是说对学生既要严厉,又要平等。要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成长。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如何做而不懂得尊重学生,那么,他对学生的一切要求都会落空。
2.沟通:教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1.1 误区一:多说教,少倾听。许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2.1.3 误区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许多老师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老师的苦心加以理解。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通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能够认识问题,服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2.1.5 误区五:漠视孩子的自尊。老师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①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②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欲望。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够更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消除了老师身高带来的压迫感;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要给予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用“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
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身正为范”,“让学生向我看齐”,这是每个教师要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只有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深入理解、读懂孩子的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真正能够理解孩子的心,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非要无理取闹,他总是有他内心的道理。理解了孩子的心,老师或父母就必定会心平气和。我们对孩子生气,其实是对孩子不理解的表现,也是自己无奈无能的表现。面对孩子的问题,老师首先需要反躬自问:我在哪些方面还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呢?孩子的心灵奥秘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孩子并进而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呢?平和和冷静是教育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请永远不要大动肝火。记住那句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方法。
上一篇:幼儿园主题墙的环境的发展和创建
下一篇:例谈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情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