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前卫生学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07:20


第1篇:学前卫生学教育中教学模式的研究


“脱口秀”源自英文电视中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起在谈话现场探讨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的谈话类节目,一般时长半个到两个小时。因谈话内容的不易掌控,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几乎不可能事先准备完整的谈话材料,许多时刻必须脱口而出,因而港台翻译家们把其译作“脱口秀”。m《广播电视辞典》中,脱口秀被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主要特征是脱口而出,强调主持人的现场即兴发挥。”2有的作者指出:“现场脱口秀应用于课堂,指的是以教师或者学生为传播者,以大多数学生为受众所进行的一种小范围的传播活动,主要考察传播者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兴发挥能力,大部分以自由演讲为其形式,可以配有多媒体传播手段的辅助,如图片、视频、音响等。”H在课堂上运用现场脱口秀这一传播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环节中来,改善了互动能力,同时,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都有极大的提升,由此能够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产生非常明显的传播效果。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卫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开展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卫生学知识去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该课内容广泛,涉及人体解剖学、营养学、急救医学和儿科学中小儿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护理等多方面的内容。H笔者从2008年以来一直从事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观摩了该课程的大量课堂教学实景或教学录像,根据学科内容广泛的特点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发现《学前卫生学》中的许多内容在曰常生活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都或多或少有所听闻,学生也乐于接受贴近生活、生动实际的教学案例,通过“脱口秀”的形式探讨社会生活的新热点、新现象,从而完成学前卫生学各知识点的传授,已成为学前卫生学教学一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脱口秀”教学模式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优势


“脱口秀”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有着较大的改变,模式本身在教育探索中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另外,“脱口秀”节目诸多特点及其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若干类似也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传播角色转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脱口秀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不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角色转换,这为真实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传统模式下,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接受的知识或观点都是经教师本人加工、筛选后的信息,属于一种典型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脱口秀”教学模式可以使传播者与接受者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角色转换,将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甚至变化为一个新的知识传播点,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传播他们在课堂以外接受到的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就转变成了新信息的接受者。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在课堂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发挥和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在互动中加强了对老师所传播信息的理解和应用。教师用丰富的形式将授课内容生动化、个性化和具体化,将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与学生分享,学生也积极地向教师反馈自己接触到的信息,这种互动反馈方式很大程度地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学习兴趣激发,信息收集主动在“脱口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充当组织者,其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开创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过程中也充分表露出平时积累的信息量,经笔者实践,部分信息量不够丰富的学生在几次参与过程中也逐渐迸发出学习兴趣,能主动收集信息,为下一次的参与课堂讨论作好准备。如在儿童营养章节矿质元素和维生素教学中,教师以各种营养素补充广告为切入点,分步骤讨论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功能,各种流行广告的引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部分第一次讨论未作充分准备的学生,在第二次讨论中能结合课本知识点或新收集的知识对广告作出更深入的评价。


二“脱口秀”教学模式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现实依据


“脱口秀”节目在语言交流和时长等方面均与课堂教学有类似之处。


(一)交流方式相似在交流方式上“脱口秀”常常以一位主持人为主导,向受众传播社会现象或自我观点,节目中的嘉宾或和观众可以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S学前卫生学的课堂也多是一位老师以大多数学生为受众,传播生理基础、营养、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个体或群体的课堂参与也与‘‘脱口秀”节目中的嘉宾或观众参与有一定的相似性。


(二)交流时长相近-档“脱口秀”节目一般40分钟到两个小时,与一堂学前卫生学课或两节连上的学前卫生学课教学时长基本相当。


(三)共同的话题来源学前卫生学中涉及的解剖学、营养学和常见疾病等内容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现实中得到引申或启示,如在小儿的生理特点章节中的泌尿系统可以结合三聚氰胺摄入后造成的“结石宝宝”进行课堂讨论;视觉器官可以结合周围越来越多的幼儿近视现象进行讨论;在营养教学章节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饮食习惯,从而延伸至各营养素的功能;在新生儿护理章节可以结合现在较为流行的“催奶师”这—新的职业群体进行介绍、讨论。当下热门的养生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泛的婴幼儿保健宣传为课堂讨论提供了直接的讨论素材。


总之,学前卫生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传统观念、日常习惯、保健热点等为学前卫生学教学中提供了充足的现实依据。


三、“脱口秀”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


“脱口秀”教学模式虽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教师的主持人特性却更加突出。因而教师除了“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员,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教育知识,并且具有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验”6外,还需像深受观众喜爱的“脱口秀”主持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教师要能较好地把握热点信息“脱口秀”的话题来源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在话题选择上通常是以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软新闻”为主,H大众熟知程度越高的信息,受众的范围也越广泛。这些热点信息包括了社会的多个方面,如养生学、食品安全信息、医疗安全信息、校园安全事件等。通过对热点信息的不断更新,教师才能有更多的、新的话题让学生讨论。


(二)教师要不断扩展、完善自身知识领域“脱口秀”话题讨论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来源的多样性,作为学前卫生学教学的专业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于话题涉及的政治、经济等其他知识也应有较专业的理解。俗话说,要给学生—勺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盆水。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丰富或知识延伸性不够,上课讲的故事不少,娱乐成分有余而专业内涵不够或专业内涵丰富但不适应社会现实,更有甚者政治立场出现偏差,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这样专业素养的教师何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何以正确引导学生?


(三)教师要有丰富生动的语言语言生动是“脱口秀”节目的特点,也是其吸引受众,获得认可的制胜法宝。0“脱口秀”教学模式下的学前卫生学教师,课堂语言既要鲜活也要健康,既要有专业性,又不能缺乏生动性。适当的夸张和拓展能较充分地发挥教师语言魅力,但这种语言魅力应当建立在知识传授的科学性、教学观点的严肃性之上,切不能把私下谈论的、未经证实的东西搬到教室里作为吸引学生的猛料,噱头十足却登不得三尺讲堂。


(四)教师应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深受观众喜爱的“脱口秀”节目离不开富有个性魅力的主持人,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与灵魂,强烈的个人魅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广播娱乐脱口秀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S如《鲁豫有约》之“鲁豫”《壹周立波秀》之‘‘周立波”等。同理,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离不开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中南大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文继航教授和湘潭大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文卫平乃至“百家讲坛”中的于丹、易中天等等。教师的个性魅力往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乐观开朗的情绪、良好的举止、亲切的态度能缩短师生距离,降低课堂焦虑,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课堂气氛的改善。“脱口秀”模式下的教师除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外,还需具有幽默感、人文修养和时尚气息,像师生、似朋友般的交流更能彰显教师的个性魅力。


四、“脱口秀”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脱口秀”教学的时尚性、参与性、多变性,除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多方面的要求以外,教学主体的转移,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一)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脱口秀”课堂鼓励学生的参与,包括各种形式,如小组表演,个人就某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发表演讲,甚至是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辩论,这些教学形式的变化均以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为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任务型学习的能力基础,能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查阅并认真整理相关文字及音、视频材料以便在课堂中与教师良好互动。


(二)突破自我的心理素质“脱口秀”课堂的参与需要学生打破师生壁垒,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试错,勇于争论,在做好充分资料准备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语言,以个人‘‘秀”的形式将所接受的信息与周围同学共享,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既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结语


在学习终生性的社会,教师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把这些事物、观点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探索,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脱口秀”教学模式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课堂互动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在知识传递的系统性、课堂的掌控性等方面却略显不足,这些不足有待于学科教师在将来的教学探索中去进一步补充、完善。


作者:王威\何青2(1.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2.四川省江油中学,四川绵阳673002)


第2篇:高职学前卫生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不断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本文拟就其高等教育目的论、对话理论及权威论及其对高职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启示做一阐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高等教育目的论后现代主义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帮助个体解放自我,成为自我。在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要求下,每个个体真我都被束缚在这一框架之下,被隐藏了。后现代主义认为,大学应该帮助个体从外在于个体的各种权利、规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从“完人”的套子里解放出来,认识真正的自我个不那么完美,但真实的自我。乐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成为不完美的自我;敢于叩问自己的灵魂深处,直面自己的缺陷,成为一个自在、自为、自由的人。二是发展个体。大学生个体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正如杜威先生所言,不成熟并不意味着无能,相反,它意味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大学应该给这种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提供条件,实现学习者个体的自我可持续发展。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要求大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具有启发性和疑问性的课程,创设具有干扰性的失衡的环境,使学习个体有足够自信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操作所提供的材料,又能以富有想象力的奇特方式处理材料。三是发展世界的多元性。利奥塔在批判以总体化的统一性为特征的西方哲学认识论时,提出了“纷争哲学”的概念。“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它追求理性的多元性,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理性。后现代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强调高等教育全球化、知识和服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二)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是由着名的后现代主义者罗蒂缔造。罗蒂在其后哲学文化中摧毁了哲学文化之王的地位,确立了其他文化的平等地位。同时认为,要达成人类意见的一致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对话,由此建立其对话理论。对话何以可能,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意义下,人及其思想产品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而只是一种关系的总和;真理只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而在格里芬的整体有机论中,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多尔则认为就产生对话而言,隐喻比逻辑更为有用。强调不确定性,认为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反常性”、“模糊性”、“体验性”。尽管阐述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意即对话得以产生的基础在于世界的不确定性,包括真理的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不确定性;还在于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文化的背景性和局限性、平等性。“对话理论”由罗蒂建立,但把“对话理论”体现和运用得最彻底的却是多尔。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四个标准几乎都与对话分不开。在关系性中强调课程应该由班级共同体共同创造,在循环性中强调对话是反思的必要条件。


而教师、学生、文本间进行的不断协调能形成适量的丰富性。对话理论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


这种对话,并不是简单的问答和曰常琐碎的聊天,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与接受,而是在尊重、宽容、平等基础上的意义探讨与生成,是文化的一种分享和再创造,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的必要条件。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的标准。在后现代主义的对话中,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得到承认和尊重。


(三)权威论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包括权威,认为后现代主义使当代西方哲学在挣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后又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否认一切,也并不是虚无的,有其思想根基。正如解构主义大师徳里达所说:“我们可以解构一切,但正义是不可解构的”。同时,他在《马克思幽灵》一书中极其鲜明地指出,莎士比亚、马克思等人的着作中所肯定的“人类平等意识”、“解放精神”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石。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否认一切,也没有否认权威。其反对和否认的是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权威话语;反对的是强权和极权;提倡平等和正义的权威;反对的是给定的固化的真理知识,肯定个体建构性和情境性的知识。反对外在的控制性权威,强调内在于主体情境的权威。


二、高职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改革高职学生活泼、喜欢与人交往、向往自由、追求平等,但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清楚。高考失利使学生有些自卑,有些人愤世嫉俗、目空一切。但不管是哪一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迷惘,不知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在曰常教学中,希望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系列,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不应是传授现成的知识,用所谓的“真理”去填塞学生的大脑,也不是用所谓的岗位职业技能去充塞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机械化。更重要的是,使这些个体从外在和自设的桎梏中挣脱出来,重新认识自己,有更新自己的欲望和能力,没有什么比认识自己更重要的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前卫生学的课程目标应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整,把学前卫生学的总目标确定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感,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学会展示自己的多种手段,学会合作与分工,学会尊重和理解,用六字概括就是“乐学,会学,学会”。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目标中,知识尤其是教材知识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当然,知识并没有被否定,它只是强调个体在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的自我建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教学过程改革在现代教育学思维方式中,学生是“知识的旁观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精确地呈现内容”,学生是被排除在知识建构体系之外的,教师是知识的专家和权威;教材是权威、是真理。而科学哲学家波普尔通过对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的研究认为,所有的科学知识均是猜测性的、假设性的,不存在静止的、封闭的真理体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足够的叙述形式呈现内容,以鼓舞学生与我们一道共同探讨通过与文本对话而产生多种可能性,使对话持续地进行。教师与学生是绝对平等的关系,但教师155的权威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被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变为与学生情境共存。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是实践性的,是学习共同体在丰富的、开放性的干扰环境中不断“转化”和“被转化”的过程。


具体到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过程改革,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示作为主线把“对话理论”和“权威论”贯穿起来。因为正是这些内容确定了哪些是学生可以学习的东西,哪些是不能学习的东西,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体现。在所有高校中,教材都是由教师或领导事先预订好,教材可以说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考试的主要内容和依据。也就是说,学生是被排除在教学内容选择范围之外的。学生只是内容的学习者、接受者,而不是选择者。在这里有这样一种价值预设,教师是课程的权利主体,教师是权威,教材是权威,即成的给定的知识是权威,而这些不平等的先存在的权威正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反对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把学生纳入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主体中来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教学内容选择意识的激发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多种版本的学前卫生学教材,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让学生明白,这不同之处即是个体创造性所在,这种创造性就来源于个体与文本、与共同体之间的对话,来源于对知识、对自己局限性的反思之中。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后面都关涉着一种价值取向,从而取消教材的权威性。打破学生对给定知识的迷信以及教师的盲目依赖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有了这种认同,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挑选与之共同学习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就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学生以教材为蓝本,仔细阅读教材,确定自己初次学习的内容,寻找学习共同体,寻找补充资料。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循环性的反思:你选择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选择这内容?你想邀请谁组成学习共同体,你希望你的伙伴做什么?你们是如何分工的,由谁来分工?为什么?还有更好的吗?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充实你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展示学生在展示学习内容时,教师同样只提几个问题:你们最终所展示的内容来自哪里?和以前相同吗?为什么?你们借助那些工具,用什么方法查询、组织你们的内容?还有别的方法吗?你们是共同完成的吗?分别做了什么?换种方法会怎样呢?你们自己的知识在哪里?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循环性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同时,让学生明白知识创造是永无终点的。


作者:周端云(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上一篇: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论文(共2篇)

下一篇:学前体育教育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