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数学活动中的学具运用的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2015-07-16 08:57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有效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动手操作,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即学具。学具的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形成一些基本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运用学具。引导幼儿的主动认知
  学具的选择与使用,要能有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主动认知。例如,在“1和许多”活动中,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一盒雪花片,要求幼儿先拿出“1”个雪花片。在每个幼儿都拿取了1个雪花片后,我又要求他们拿出“许多”个雪花片。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说:“老师,我拿了‘许多’雪花片。”这时,我顺势引导幼儿:“你是怎样拿出‘许多’的?”幼儿回答:“1个1个地拿,合起来就是许多。”有的幼儿一把抓出很多雪花片,高兴地说:“我也拿了‘许多’雪花片。”于是,我就引导这些幼儿把手里的“许多”雪花片分给每位小朋友“1”片,并指导他们讲述:我把许多的雪花片分给了一个一个小朋友。通过多次操作学具,幼儿发现了“1”和“许多”的辩证关系:许多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又可以分成很多“1”。由此看出,幼儿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头脑获得认知,这时的幼儿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机械的重复者和接受者。
  二、运用学具。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动手操作学具,不仅有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也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手做一遍。”学具让幼儿动手、动眼、动脑,使操作、观察和思维三者有机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具的操作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的眼前。如在“5的组成和分解”活动中,我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彩笔,要求幼儿每一次取出5支彩笔,然后将5支彩笔分成两部分,看看5有几种分解的方法。幼儿经过几次的操作,发现了“一个数的分解式组数比该数少1”的规律,即5可以有4组分解式。然后,我指导他们观察、讨论这4组分解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在5的分解式左右两部分数中,一边的数逐一多“1”,另一边的数就会逐一少“1”,但每组数合起来的总数都是5。最终,幼儿发现并理解了数分解的互补规律,即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以及数分解的交换规律,即5可以分成1和4、4和1,2和3、3和2。由此可见,幼儿在使用学具探索分合5的过程中,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都获得了发展。
  三、运用学具,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数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切忌用自己的言行替代幼儿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应放手让幼儿去观察、操作学具,并对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等分”教学活动中,我提供的学具是幼儿可以亲自动手分割的实物,改变了由教师动手分割实物,幼儿只是实物被等分的观看者这一教学传统。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的等分,对“等分”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更为深入和到位。在“二等分”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是可操作的线绳、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学具,启发幼儿将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幼儿很快就知道将绳子或纸对折一次就能完成。在“四等分”活动中,我为每位幼儿提供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张,要求他们将其分成相等的4份,鼓励幼儿自己操作学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幼儿是交叉对边折,有的幼儿是交叉对角折,有的幼儿是两次对边折,还有的幼儿是对边对角折,都将自己手中的纸张分成了相等的4份。最后,通过交流与分享,幼儿知道了将同一个物体等分为4份,可以有不同的等分方法和不同的形状,对“四等分”概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具得出了结论,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构造有效的幼儿健康教育课堂

下一篇: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