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指导策略创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0

  家庭教育是幼儿社会化的开端,对其一生品德、个性、价值观等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德育的范畴,它包括:自我意识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情绪情感方面,即情绪表达与控制、道德感;社会交往方面,即交往态度、交往能力、文明行为习惯等。
   一、 指导家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要点
   婴幼儿随时都处在周围社会环境中,他们所看到的、听到各种人、事、物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其社会性是在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婴幼儿社会性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指导者要帮助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则显得至关重要,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指导家长营造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
   积极的环境首先应该是具有丰富而多样的物质环境。环境在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往往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能享有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它包括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及玩具等。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可使婴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反,家庭空间的局促狭窄可能导致孩子潜在的心理压抑。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也有利于婴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新加坡儿科专家发现,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大多由偏食所引起,特别是蔬菜吃得少的孩子,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及牙齿不好的问题。因此,指导者要帮助家长努力为儿童提供适宜、积极的物质环境,以此来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
   (二)指导家长营造宽容而接纳的精神环境
   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婴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创造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积极乐观向上,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也能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如何调控消极情绪,如何延迟自己的需要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基础,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幼儿生活得快乐、满足,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因而有利于其初步的情感调控力的培养。所以指导者要指导家长经常开展如做做手工,照料花草,到户外散步,双休日和节假日一起去郊游、旅游,串串亲戚、朋友等丰富的家庭活动。
   二、 指导家长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技巧
   自我意识是婴幼儿社会性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和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现共同目标等。
   (一)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促进自我认识的发生
   指导者要指导家长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认识自己,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如建议家长经常带领幼儿做“认识我自己”的游戏。根据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他们对自己的了解是从身体开始的。指导者可以建议家长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当孩子躺着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的触动孩子的小手小脚,通过碰触刺激孩子手部脚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应的动作,有利于中枢神经的发育,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也可以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对着镜子给孩子的鼻子上点个红点,给孩子柔软的纸巾,对孩子说:“宝宝把红点擦掉”,开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镜子里“宝宝”的红点,不要去纠正他,让他去擦镜子,擦不掉,然后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脸。反复这样做,孩子就逐渐会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游戏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发展自我意识。
   (二)指导家长促进婴幼儿的自我情绪的体验
   一岁以后婴儿的自主性开始发展,他们开始要求自己做事,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洗手等。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总是在做。指导者应该告诉成人要保护他们的主动性,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者要提醒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并完成事情,要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运用肯定性、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不断引导孩子体验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三)指导家长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孩子在出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婴幼儿只有在与周围有关人的接触中,才有可能认识和了解他们并产生情感,婴幼儿也只有在与同伴交往中,才能真正体会行为规则的重要性,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并产生自觉克制自己不良情绪与行为的愿望。也只有在与同伴交往中,婴幼儿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与人交往,积极对待别人,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理矛盾、纠纷。同伴关系对婴儿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微妙而巨大的影响。婴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及其早期友谊的建立,都会影响婴幼儿自我的形成。因此指导者要告诉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与邻居的同龄孩子、与亲戚的同龄孩子定期活动,在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中,孩子会学习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学会考虑自己的举动对别人的影响,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调节。积极与同伴交往还可以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感。与同伴交往中的小矛盾会使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所以,指导者要建议家长应该多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出去玩,帮助他认识、结交新伙伴,以此帮助幼儿松弛紧张情绪、宣泄消极情绪,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 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生活质量,影响个人一生的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获得成功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一)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3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指导者要帮助家长抓住这个关键期,以正确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如在家里,要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形成早睡早起、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对于孩子的好习惯,家长要及时给与表扬和欣赏,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告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明确
   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操之过急,指导者要提醒家长不要急不可耐,要反复训练,使习惯成自然。指导者  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在第一次的行为,如当孩子第一次骂人时,他往往觉得是好玩,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没有明确的态度,如不理睬,那么就会在无形中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所以指导者要告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明确,对于好的行为好及时肯定,不好的行为要及时否定。
   (三)提醒家长要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很多家长一旦面对孩子的坏毛病时,就会表现得大惊小怪,严肃批评,其实批评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也不能经常使用,可能会影响其使用效果,而且批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惊扰到孩子,也吓到了自己,所以指导者要提醒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不能一味斥责,而要用心教育。如首先家长应该表现出宽容的态度,表示出他们的理解,用温和的语言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说“如果你不改,就要挨打”之类威胁的话语,而应该用“你很乖,如果……就更乖了”之类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上一篇: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下一篇:浅谈幼儿动手意识的培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