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自然发展”视域下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路径建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2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大,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如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方法、教学观念意识、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偏向学科专业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幼儿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简单化、程式化以及成人化等结果。该文指出,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在于:首先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融“自然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规律意识,学习交流先进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其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实践在“自然发展”的视域下进行,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的价值,培养热爱幼教事业的热情和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
  关键词:美术教学;幼儿;审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2-0113-02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的教育,是人的早期教育。随着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特别现在多数是独生孩子,更注重他们的学前教育,这样引起幼儿教育及幼儿美术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逐步转到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追求,专业化幼教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专业能力”这个维度首先提出的一个领域就是“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的能力。
  同时,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兴趣;能有效地选择、组织美术教育内容;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当今社会教育理论一直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学前教育更要关注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教育应有明确的“自然发展”特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提前的学科教学。国家新课程标准推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昭示了“自然发展”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必然方向。本论文对当前幼儿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用统一标准衡量的教学评价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师教育。
  一、幼儿美术心里发展及教学指导
  幼儿的美术心理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1.5—3岁)、象征期(3—5岁)和形象期(5—7岁)。这三个阶段具备各自的特点,以及应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一)在1.5—3岁的涂鸦期,幼儿会经过无规律的涂鸦、控制性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几个阶段。这个时期幼儿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肌肉运动的知觉感和体验画笔的触感上,表现出在纸上的重复摆动手臂,是一种反射运动。涂鸦阶段,是锻炼和完善幼儿的肌肉运动能力,锻炼他们手、眼、脑足部地协调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关键阶段,将会为他们未来的绘画兴趣和能力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在涂鸦期,教师需要在作画的环境布置上吸引幼儿的兴趣,要合理地安排作画空间,使得绘画材料易于取用。
  (二)在3—5岁的象征期,幼儿的视觉协调能力增强,开始发现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并开始能够自主地选择颜色。在象征阶段,幼儿的视觉协调能力增强,开始发现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并开始能够自主选择颜色。这个时期是幼儿充分了解视觉图形要素的阶段,他们可能会较长的时间内(几周或者几个月)只对某种图形感兴趣。但是这一时期幼儿还不能对整张纸进行合理的布局,缺乏对各种要素的构思排布。因此在象征期,教师可以通过变换画纸、画笔和作画地点,引发儿童对各种新材料的关注,引导他们尝试使用这些新材料。在幼儿作画时,教师应站在他们的作画区域,在作画结束以后,教师要与他们进行简短的谈话,这有助于将他们不断酝酿的想法转化为自觉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告诉儿童相关的必要词汇,使他们能够参与到自己的作品讨论当中,上述做法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探索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空间意识,了解重复和变化的艺术法则,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主动的,有能力的行为人,自己可以与现实世界互动。
  (三)在5—7岁的形象期,幼儿可以对线条、形状、色彩进行组合,开始学会用图形描述事物和事件,学会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将符号融入场景。在这个时期,幼儿会用以前创造出来的形状和符号来作为整幅画的主题。因此在形象期,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尺寸不同,比例各异的纸张以及各种颜色,选择与儿童自身有关的题材,帮助儿童思考如何安排每个步骤,从而将自己的经验展现在画面上。教师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幼儿将泛泛的主题与自己记忆深刻的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养成思考作品的良好创作习惯。
  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应主张让幼儿亲近大自然,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让幼儿从实物中获得兴趣,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幼儿画《美丽的花儿》的时候,可以先带幼儿到植物园上一堂户外课,让幼儿亲身感受和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让他们记下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花,花的形状、怎样的花苞、怎样的花瓣、怎样的叶……然后回归课堂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展现出花的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回忆和对花的理解,画出心中最美的花。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 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审美情趣型的美术活动
  审美情趣型的美术活动是指通过审美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以及探索世界的热情,为幼儿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模拟情境,让幼儿体验美得情趣中感受快乐。
  审美情趣型美术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激发兴趣、玩中学、感受分析、评价这一审美过程为中心,从而引导幼儿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教师应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为幼儿创设一种形象生动的审美情境,并将审美对象自然地呈现于幼儿面前。
  2.激发兴趣。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累积,兴趣审美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应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借助美术活动,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
  3.玩中学。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含苞中的幼儿,学前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离不开幼儿游戏,作为幼儿教师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4.感受分析。分析审美对象,从感知上引导幼儿由被动感知转为主动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形象间、色彩间的关系,体验美得感受。
  5.教师评价。教师应运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幼儿理解我们所学习的审美对象在美术活动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审美对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审美价值,幼儿初步建立正确的美术观念,引导幼儿走向美的世界。
  总之,幼儿美术指导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进行,其目的是要让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丰富情感、发展其个性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郭萌萌.刍议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文教资料, 2010(5).
  谢智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思考.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12).
  肖敏.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王振宇,庞建萍.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幼儿教育,2009(12).
  倪娟,李广洲.自然·自然观·自然教育思想发微——兼评新课程改革中“回归自然”的适切性.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2).

上一篇:农村幼儿园教师看学前教育的方式

下一篇: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幼儿素质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