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行为自觉性
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很多家长很是担心:在与幼儿园环境完全不同的学校里,孩子能自觉整理、自觉听讲、自觉完成任务吗?其实只要加以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幼儿也可以像小学生一样自觉地游戏和学习,而孩子一旦养成了自觉地做事的习惯,不仅可以使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省心,而且还能使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为今后的学校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呢?我想很大程度与孩子的养成教育有关,首先我们应该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守纪律,孩子守纪律是出于什么动机?
第一个阶段:害怕接受惩罚,儿子刚上小班的时候,老师强调不能把玩具或吃的带进幼儿园,一次,走在路上我发现他手上拿张他喜爱的小卡片,我说先帮他保管,他则很轻松地说:我装在口袋里,老师看不见。在他看来只要老师没看到就不会受到惩罚,就不算违纪。
有的孩子喜欢在排队的时候推搡打闹,老师通常的做法是:拉出来站一边。别的孩子都站在那里,自己却孤零零在一边,内心当然不好受。这种惩罚能让孩子认识到,不守纪律会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努力让自己遵守规则,可是这不是出于孩子的自觉,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在被监督下是一种做法,无人监督时便是另一种做法。
第二个阶段:想得奖励,孩子喜欢上一个玩具,想让父母买。父母说,你要是好好写字,每天写两张,下个月就给你买。为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即使自己不会写字或不喜欢写字,也会认真写一阵,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坚持到下个月,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很可能就不会继续写字了,这都不是来自于孩子的自觉,而是物质奖励的刺激。
第三个阶段:想做好孩子 老师说会在“好孩子”的照片后面贴上小红花,这时,为了证明自己是好孩子,或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会自觉的按老师的要求做某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荣誉感,喜欢取悦老师,以当好孩子为荣, 特别需要夸奖。这时,他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觉性,违纪后,孩子会有一定的自责,这也是大班孩子应具备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我得体谅老师,关爱他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较强的同理心。想到老师对我很好,如果我违纪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老师肯定不高兴。同时,想到自己不守规则或违反纪律会影响别的孩子活动,会产生内疚感。这个阶段,孩子遵守纪律更为自觉,虽然仍会违纪,但很快就能自省,深刻反省自己。这是自觉性发展的较高阶段,大班后期,自控能力较好的孩子会逐渐向这一阶段过渡。
由此看到,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层次比较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到了第三、第四的阶段,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觉性,违反了纪律,往往会自省或真心后悔。搞清楚了孩子自觉性行为的动机,那么,培养孩子自觉性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如果孩子违纪了,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讲道理呢?我们不妨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
第一,由低层次的“威逼利诱”向高层次的“攻心”过渡。有的老师也许会对孩子这样说:不认真做操的小朋友罚站出来;家长也许会说:不听话,我不会给你买玩具;我不会给你买好吃的;我不会给你买新衣服等。这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低层次的教育手段,如果手段极端一些,便可以称为“威逼利诱”。应该说,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这种做法有一定效果,并且见效快。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长期依赖,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加上更高层次的教育手段,也就是往第三、第四个阶段发展,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比如这样引导:如果你不认真做操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就得不到小红花了;你影响了别人,就得不到大家的夸奖了;你不听妈妈话,会让妈妈很累,妈妈会很伤心等,让其行为的动机从利己扩展到利他,从内心自省。
第二,注重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个孩子喜欢不顾别人的大喊大叫。有一天,他正在津津有味看电视的时候,另一个孩子突然在他旁边大喊大叫起来,这孩子一脸烦躁地向我告状。我不失时机的说:他这样做确实很令人讨厌,老师也不喜欢,你平时是不是就经常这样做啊?这既是在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有了移情能力的意识,就可以把每次孩子的违纪当成一次培养移情能力的契机。
第三,立足长远,适时启发,唤醒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要批评孩子,要惩罚孩子,但是,这种批评和惩罚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责备和罚站,这种惩罚过于简单,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甚至,对于有些幼儿来说,连暂时性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样,惩罚便起不到让孩子提高认识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既要解决眼前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唤起孩子同理心的方法是长远之计。批评孩子缺乏同理心,缺乏对于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缺乏对父母的体谅和关心,缺乏对他人的照顾等,让孩子感到一种愧疚,其实这也是一种惩罚,一种无形的惩罚。孩子的同理心一旦被唤醒,他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爸爸去哪》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记忆很深:天天在村长叫排队时很不配合,晚上爸爸张亮躺在床上与天天互换角色,天天当村长发号口令,张亮代演天天在地上打滚,对其口令充耳不闻,这让天天从内心认识到自己错了。我想,这样的方法用在我们活动中就会非常好,让孩子做次老师,老师表演学生,这样的感受会更深刻,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
我们掌握了孩子自觉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方法,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玩中学,玩中做。他可以把搭建游戏当做宇宙去探索,也可以把洗脸当做漂流去玩耍,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只要有了兴趣,他就会自主地完成。有的大班家长每天在孩子回家后逼其写一页字或拼音,孩子迫于无奈,今天写的明天就不认识了。我想家长如果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拼音或汉字游戏化,并且告诉孩子写字是为了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并且能在写过之后应用于实际,比如,在街上见到的广告牌或为孩子买的用品包装上见到一些字时,考考孩子,激发孩子对认字的兴趣和成就感,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主动地告诉你,哪里的字他认识,甚至不认识的字也会主动地问你。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家长的生活毫无规律
,做事拖拉,没有原则,那么孩子有样学样,当然也可以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做错了事情无所谓,更谈不上自觉性了。
第三,当孩子出现反复的时候,要因势利导。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孩子出现反复很正常,这时,一定不要着急,要有更大的耐心,找出原因,并且要善于抓住时机来转化他,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引发他的求知欲,提问让他思考,他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不要阻碍他,应该让他查能查的资料,问可以问的人解决掉,然后就有成就感,这样才有动力,才会更加自觉,从而让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制能力是很难的一项修炼,成人尚需勇气和毅力,对于脑神经还在发育的儿童更是如此。这就需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从最基本的做起,从贴近孩子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做起,让好的行为形成习惯,好的习惯铸就性格,好的性格成就人生!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