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音乐课堂回归本位的实践路径的建设策略

发布时间:2015-08-15 10:53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50-01 
  所谓“回归音乐教学本位”,是指要“还”音乐教育之“本”。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音乐教学专业化倾向,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体性。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为本”思想应体现在: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音乐课堂中还存在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 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等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片面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当今音乐课堂所流露出的种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音乐课到底怎么啦?怎样才是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堂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什么?音乐课堂如何回归“本位教学”,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假和浮躁?我们是否该呼吁将“本位教学”回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动态、开放、生成的课堂环境中摄取音乐本位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回归音乐教学本位的策略 
  “回归”是指要恢复音乐教育本来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和“本位”是同一意义上的两种表述方法。我们常说:“做人不能忘本”,这里指的是人的本性。音乐课要体现本体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音乐教学的本位?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开展新课程实践活动以来,表演法常常见诸于音乐课堂中,逐渐成为一种音乐教学的时尚,很多音乐教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如果我们仅仅只为了得到课堂的热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的时髦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那表演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为纠正上述这些做法,还课堂教学的音乐性本色,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不能把音乐与表演划等号。在教学中,要摆正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做到表演是对音乐理解后情感自然地流露、动作自发地表现,而绝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由此而形成思维定势,渐而步入程式化教学。 
  (2)不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上,听得最多的就是教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初听起来,似乎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若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一味听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少帮助,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2.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基础上,体现学生自主。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应当由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掌握。 
  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验,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人人得到参与、体验。这些内容学生都是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的。只有切身的实践体验,知识才会弥久不忘;只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方法才能驾轻就熟。当然,这个乐曲排练又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之后才能达成的,因此,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3.在关注音乐本位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综合。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偏离音乐本位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体现学科综合性,我们应根据学习目标而做出合理选择,做到适可而止,不面面俱到。具体实践应该注意: 
  (1)不要非把音乐用语言讲清楚。音乐有其不确定性和弥散性,这才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好的音乐作品,一百个人听可能就有一百种感受和想象,即使同一首作品一个人听一百遍,也绝不会是一种感受,也许这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但我们往往想把音乐说得很清楚,讲得很透彻。殊不知,这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 
  (2)不要非把音乐用图来解释。艺术是相通的,但艺术更是个性鲜明的。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不可替代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不经意间就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这段音乐的体现。因此,学生也就认为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与这幅图的表现是一致的,这幅画就是这段音乐最完美的诠释了。以致于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平时听音乐时,其思维就过多地在音乐与图画之间寻找想象,缺失了随机体验、创新的灵感。 
  4.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原则下,合理使用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本、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时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我们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 
  (1)必须明确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设计课件和教学时要始终牢记课件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应该突出音乐性,而不是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2)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动人。而唯有如此,一首歌(乐)曲才能转化为一个具有生命震撼力的音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及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与文本(歌乐曲)的对话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自动放弃了主动权,丧失了自我,做了多媒体的奴隶,那课堂里美好的音乐感情、巨大的生命活力何以激越和流淌? 
  当然,在突出学生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情感性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把音乐的本体性放在首要位置。要正确处理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改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持有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课改的基本精神,摆正音乐教学本位的思想,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课改这条航线上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摇摆走向平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改变孩子一生的多元智能[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9). 

上一篇:同步阅读《红树林》同课异构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浸入其中 润泽灵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