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技巧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对称”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多种对称图形和对称物体的图像,把很多实际生活中有趣的对称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观察,学生情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把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发现。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融入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先是一道实践操作题:“用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怎样去围,我运用多媒体画出多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长和宽的变化并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逐步认识到长和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且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最后,围出了长和宽都是6厘米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教师不易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变抽象为形象,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之后,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条件将学校的布局(各建筑物和活动场所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表示)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使校园布局更合理,活动场地更大。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设计了许多新颖、有价值的方案。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运用多媒体出示“天坛”的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观察会感受到和圆的周长有关。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用不同长度的线段做直径画出的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动探索并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生动形象地把教学过程展现出来,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的过程:先用剪刀沿圆柱侧面上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然后,再分别把两个底面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容易的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一个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和。之后,再让学生根据演示图找出圆柱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进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就可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了。
这种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环环推进的教学模式,直观、形象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习充满乐趣。
下一篇:浅谈识字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