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接话艺术的策略分析
我们常常说,读书要有语感,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悉心培养、指导。而老师上课则需要一种课感。课感从何体现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接话艺术上。课的对话技术,说白了就是接着说,最难的就是接话头,话头怎么接呢?这里就有大量的技术问题,下面就一些课堂实录来探讨接话的艺术。
一、确定接话的角度
王崧舟老师曾这样导入《长相思》一课的教学:“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藉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寥寥几句,开宗定调,就像为一幅风景画选定了幽雅柔和的色调,为一首曲子定好了缠绵委婉的曲调,又似琵琶女随手轻抚琴弦奏出的一串琶音,清脆悦耳,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针对学生的朗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接话。比如:朗读质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等等。如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学生朗读完,王老师评价:“好一个故园无此声!”“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既明确称赞了孩子朗读得最好的是哪几个字眼,又增强了诗句在全诗中不可忽视的分量感。哪一个孩子不爱受到称赞呢?这样不经意间地评价、指导,真是匠心独具,激励孩子巧妙不着痕迹;也似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听课者平静的心湖,激起阵阵涟漪。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九色鹿》一课朗读时,这样接话:“听了你的朗读,我怎么看不到刀枪剑斧呀?”学生恍然大悟,再次朗读那一句话,就关注到了关键词“刀枪剑斧”。这里的接话,就从朗读的内容着眼,大道无形,大教无痕呀!
二、接话要着眼于训练语言
不管课程改革如何风云迭起,语言文字的训练仍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样真切地与孩子对话:
师:(看手表)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35分钟的书。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
真妙!于老师的这一番话,既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幕学生是很难忘记的,甚至会激励她一生。什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讲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三、接话时保护孩子的天真
关注名家课堂,来反思我们的家常课:是否精心预设接话?这样一来,课堂将呈现迥异的教学效果。(以一位教师上《三打白骨精》的情景为例)
师: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①:唐僧是个是非不分的人,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出村姑是妖精变化的,妖精被悟空打死,唐僧责怪他行凶杀人。
师:唐僧他求经路上不怕山高水远,一路险象环生,这样一个矢志不渝的取经人,你说他是个“是非不分”的人?(板书“是非不分?”)
生②:我觉得唐僧肉眼凡胎,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他分辨不出是妖石人,误以为孙悟空打死了人,他是一时糊涂。
师:那就是难得糊涂呀!
基于学生,但又不唯从于学生。教师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是学生阅读经典的引路人和点拨者。学生的读书与思考结合,透过语言文字入情入理读书,读出个中真味。这样的接话给学生思辨的时空,培养学生把握语言,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探索教师的课堂接话,精心预设接话的语言,这样的课堂才焕发盎然生机!反复揣摩大师级教师的课堂,关注他们与学生的接话,我们不难发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散发智慧魅力的课堂,往往源于教师的接话艺术高明且不着痕迹。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关注学生,就能触发课感,适时点拨;品味得失,就可领悟课感,准确接话;反复实践,多角度接话点拨,方能习得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