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启迪兴趣,鼓励质疑,打开创新教育的两扇门
兴趣对求知和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巨大内驱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的生理器官呈闭锁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如果老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活跃自己的思维,从而产生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为创新教育打开第一扇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科学品质,是创新的突破口。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为此,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思考,授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在大胆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从而为创新教育打开第二扇门。
二、挖掘教材,把握课堂,占领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教育依据的主要是教材,任何创新教育的尝试都应立足于教材,教材虽“无非是一些例子”(叶圣陶语),但毕竟是例子,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运用教材,不仅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才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质量,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实际,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也需要有创新精神,根据课时有限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课文的需要大胆设计,使课堂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
“学生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闪现,教师应敏锐捕捉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三、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为创新教育锁定胜局
创新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面很广,从教师设计课堂活动而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音乐激趣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学生活泼好动,对歌曲有很大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选择一些有趣的歌曲可以营造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又能使学生产生轻松自如的心理,为学生愉悦地去探索、去创造奠定基础。在语文课前,可通过播放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新课的学习激起兴致。
(二)谜语激趣
猜谜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娱乐方式,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趣味又可以启发心志,增进思考,促进思维,从而激励创造以至思维的发展。有时还可以发动学生编谜语,让大家都来猜,通过这些活动,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反弹琵琶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语文课中,有目的地进行“反弹琵琶”,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但旷日持久,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加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些观点已经陈旧。教师可以请学生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就所熟悉的一句名言或一个成语作出新的诠释与剖析。如“开卷有益”、“好酒不怕巷子深”等等。
(四)鼓励“班门弄斧”
目前,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受陈旧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爱思考、善质疑、敢批判,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 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第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五)用美陶冶身心
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育和德育,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同时,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对人生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六)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上,我讲了下面一段话:“一位大使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安南讲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我要求学生对这则材料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十多人发了言,归纳起来主要有5种:1.从打破思维定势的角度写。2.从局部和全部的关系写。3.从教师循循善诱的角度写。4.从教育对人一生有重要影响的角度写。5.从要做有心人的角度写。通过以上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四面八方,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给创新教育插上翅膀
要让创新思维贯穿于语文课堂,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那就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而作为思维的最高形式——创新,也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设一种极具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欲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为使课堂气氛达到民主、和谐,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主体意识”,摈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摈弃那种高高在上,将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做法,在课堂中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地热爱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创新是人的最本质、最基本的活动,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愉悦地去学,去说,去写,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乐园。
下一篇:浅谈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的问题分析